“学术研究正越来越多地被卷入美中之间的政治紧张局势中。”当地时间18日,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以此为题刊文称,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学者签证、科学资助等在内的学界各个方面都已经受到地缘政治影响。
文章列举了一系列相关事件,比如几所美国大学预计将在本月内解雇一些外国教研人员,因为他们涉嫌接受“外国政府资助”。这里的“外国”主要指中国。“拒签、解雇,在美华人学者遇寒流。”“美国之音”19日这样评论。“如果连学术交流都要以阵营划分,那么这意味着中美关系中的冷战色彩加重,同时也意味着这一个别领域的事件或将起到毒化整个中美关系大局的效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不仅会给中美两国带来损失,也将对全世界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据《自然》杂志18日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近日出席美国国会一场听证会后表示,一些美国大学的教研人员将在一两周内丢掉饭碗。去年8月,柯林斯向NIH资助的1万多家美国机构致信,要求他们寻找关于“一些外国实体”干预该研究院资助项目的问题。“美国之音”说,NIH的重点调查对象是中国研究人员,但不仅限于中国。柯林斯在听证会上表示,55所美国科研机构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情况,比如资助接受方没有披露自己还曾接受外国政府的资金,或是把其所在的美国机构的知识产权转移到了中国或其他国家。“行动正在展开。”柯林斯说,很多涉嫌违反资助规则的教研人员将离开岗位。“美国之音”称,美国科技领域的华人学者担忧他们的工作正受到额外审查。 《自然》杂志提到,目前在美学者提交研究项目的安全审核时问题不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管理人员莫沃里表示,有时候他要提醒研究人员,他们的中国学生可能无法通过审核。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会决定退出项目。莫沃里说,这给学校造成了困难,因为中国学生在其国际学生中的占比是30%至40%。另外,这也会影响学校招生。“如果他们(中国人)被告知无法参与美国机构的前沿研究,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前往其他国家。” 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关于约30名中国学者赴美签证被吊销或遭遇行政复审的报道引发国际舆论强烈关注。《自然》杂志补充了又一例证——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他错过了两次在美国召开的学术会议,其中一次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2018年年会,在这次会议上他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了克利夫兰奖,但他因没有及时获得签证而无法前往。潘建伟说,他直到上个月才获得有效期为3个月的单次入境签,而此前他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能得到一年多次入境签证。“这将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科学家间的合作带来障碍。” 这名中国学者称。
杨希雨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除了旅行受阻,FBI在美国境内对到访中国学者的干扰与询问也越来越多,牵涉其中的专业人士从科技领域扩大到社会科学领域,这令中美学术圈中形成恐慌气氛。“在这样的背景下,旧的学术交流项目被干扰,新的项目难以启动,中美学术交流的活跃度大幅下降。” 这一局面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科学发展?报道援引天津大学药学院院长西格尔的话称,近年来,中国已没有那么依赖通过与美国合作来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他认为,中国拥有自己的资源,包括丰富的研究设施、庞大的劳动人口和强大的资金来源。“而且,(中国)学生和投资者已将欧盟视为一个对职业机会和商业发展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它被认为比美国更开放,也更愿意接受和中国的合作。”文章说,中国的研究人员“会去欢迎他们的地方”。 杨希雨认为,无论是对中美两国的发展,还是对全世界的进步,中美学术交流活跃度的下降都会带来明显损失。“以人工智能为例,数据是该技术领域最宝贵的资源。在这方面,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数据量,美国则在数据多样化方面优势突出,双方联手才能将效益发挥到极致。但在目前的气氛下,中美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几乎不可能。” |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14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