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互相不屌已经很久。 01 上海看不上北京污染严重,食物难吃,便利店稀少,街道灰土。 北京看不上上海冷漠、装逼,浮夸,没文化。 但其实北上对其他城市就宽容多了:成都很好哎,杭州这两年也很棒呢。 这也不是宽容,是成年人看小朋友的那种“犯不着计较”。 而整个中国,北京上海这两个底色里高傲的城市,又互相默认唯有对方才够资格拿来和自己做对比。
这是在历史沉积的相爱相杀。 一个显贵,一个富庶。 一个开阔,一个雕琢。 双方各自为对方定制了独立的鄙视链条,用以实施公开客观的鄙视。 上海和北京比空气指数,比繁华,比食物,都是耍流氓。 北京和上海比文化底蕴、移动互联网,也是耍流氓。 而孰高孰低,所谓的客观立场并不存在。 02 我们选择一个城市,其实选择了愿意与之发生链接的情绪。 这情绪是滤镜,自动美化和夸张着我们置身其中的一切美好与苦涩。 在一个城市买房,即是用钱为自己爱的城市投票。毕竟是否愿意为之花钱于人于物都是衡量感情深浅至关重要的指标,更何况是动辄几百万这种对普通人而言“倾家荡产”级的投入。 北上作为中国房价最贵的“豪门”城市,买在两地的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查了一些数据,有一些很好玩发现,与你们分享。 这是两地目前的城市均价。
可以看出,全城拉通之后上海单价比北京贵的蛮多,差了一万多块。 可是北京真的比上海便宜吗? 先拿最贵的和最贵的比。 上海的新天地和北京的三里屯。分别代表两个城市经济、繁华程度与房价最显赫的区域。 上海新天地住宅均价
三里屯的住宅均价
住新天地要10万。 而三里屯要17万。 这代表在北京的收入要比上海多1.7倍,才可以住得起一个城市最黄金的区域。 03
接下来我们以5W这个可以代表城市房价中位数的单价作为恒定值,看下同样价格在两地分别可以买在什么地段。 5W多在上海,可以买到七宝。 5W多在北京,可以买到回龙观。 这两个区域是有很强的可类比度。都不是开发区,没有产业主题,不是热点区域,都是聚集了大量纯居人口的“生活区域”。 七宝万科广场距离中央商务区人民广场19公里。 回龙观13号线地铁站距离中央商务区国贸33公里。 从交通上
以住在城市外层在市中心cbd上班的标准白领画像,住在回龙观要比住在七宝每天多花30分钟以上的通勤时间。 从配套商上
住在上海的七宝,除去通勤,是可以“不用进城”的。区域内可以提供极其丰盛多元的生活、消费选择。 而住在北京著名的”睡城“龙观,如果对生活略有追求,大都市的生活体验是被直接降级的。 一句总结:同样的居住成本住在上海可以住的更繁华便利,在北京则更荒凉艰辛。 这些数据指向的结论,和我在两城的直观感受,是很接近的。 每次去北京住在五棵松附近,住宅均价9w的区域。方圆3公里找不到一家像样咖啡馆和装修有品格的餐厅,这在上海市区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上海的郊区也是城市。而北京的郊区,是真的郊区。 04
两个城市的居住素质差,背后是城市化程度的差异。 抛开城市感情,一切主观因素,单从居住舒适/便利度的硬指标而言,上海的居住性价比,远高于北京。 按说两个城市gdp同级,城市的发展建设政府都拥有同等的财力和规划能级,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 原因有几个: 1、上海的城市面积比北京小的多。 北京 1.641万平方公里。上海6340平方公里 北京比上海大2倍多。 假设繁华的总量是确定的,“投放”的区域越小就越饱满、密集,繁华的程度就越高。 每次到北京都会吐槽24小时便利店太少。而上海遍地都是。从绝对数量上,北京的便利店有6848家,上海有12193家。 上海的便利店数量是北京的1.78倍。 再把北京巨大的面积作为分母,这种便利感就会被再次稀释,上海的单位面积便利店拥有量是北京的4倍多。 所以,北京人说:在北京找便利店比找对象还难。 是真的。 2、上海的城市规划紧致集中,而北京是摊大饼。 上海的每个区之间,在繁华度的体感上,并没有明确的分界,从黄埔到静安到徐汇再到普陀闵行,无缝连接,商业的集中程度是缓慢的降低。 在北京,出了三里屯国贸,就会猝不及防就进入了城乡结合部,可这明明只是四环而已嘛。繁华与另一片繁华之间,是有很多断片儿的。 因为整个零售业的密度,北京也远不及上海。2018年北京有购物中心2066家,上海有4134家。 当然,这种不均衡也和“大”有直接关联——越是宽大,连接点就越多,填满缝隙就需要更久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 3、北京的商务/商业区和居住区普遍有着严格的界限,而上海则界限模糊。 城市功能“混搭“”的程度,决定着构建商业配套的驱动力完全不同。 在北京,除了三里屯国贸等少数区域,商务区和生活区通常泾渭分明,大概就是工作的地方不生活,生活的地方不工作。 一天里的白天黑夜,一周里的工作日和周末人流的潮汐起伏巨大。 这导致了商家只能做一头儿生意——白天红火的晚上冷清,晚上和周末做“下班”生意的,白天就要忍受寂寞。 这让支撑繁荣的核心商家比如大型购物中心缺乏落地的动力,核心商家不来,小商家也没地儿可落。而由于规划的风格,北京的底商本身是非常少的。 上海几乎每个区域,从中心到郊区,商务区和生活区的发展总是均衡崛起,穿插进行的,商业体都可以在同一时空里覆盖商务和休闲类消费,所以上海的消费场所,天然拥有更大、更均匀的人流量、消费总量。 4、上海人更热爱消费,而北京人更爱赚钱。
上海人对休闲类消费场所的需求度、依赖度以及消费欲望比北京高。 上海人热衷生活品质,“享受”是上海的城市基因,要腔调要精分,大家更愿意为了生活品质花钱以及更舍得花钱。 北京人有北方人的豪爽和质朴,崇尚外在的体面,招待朋友,商务台面,一掷千金,而自己过日子趋于精打细算,可以适当将就,或者说,本来就不那么在意。 上海人喜欢夜生活,晚上11点,不分区域,灯火明亮,路上有成群的消遣的人。 在北京,9点之后2环外的区域普遍呈现出类似“黑灯瞎火的冷漠”,宽阔的街道行人寥寥。 北京很多餐厅和小店是9点就关门的,这是非常发指的。 大家总是以为一线的生活节奏都很快,不分彼此。 不是的。 从“拼命”这一点上,上海是个假的一线。 上海的节奏在一线里,是很悠闲的(注意,前提是一线。) 大家都爱下午茶,大多数人不爱加班也不常加班。 北京人忙着赚钱,很多人根本没空花钱,那商家怎么赚钱呐。 需求端不饥渴,供应端的活力缺乏,是必然的。 05 说了这么多。 在北京买房就是很惨嘛。花那么多钱,可是买不到等值的居住感受。 值得吗? 我们买下一套房子,是买下一个城市的期权。值与不值,其实无关任何数据。 甚至无关任何繁华。 住在上海会有拥抱整个世界的幻觉,欲望无限浮华无限。 住在北京会有站在中国最顶端的错觉,机遇无限野心无限。 温情壮阔又接地气的北京。 矫情刻薄又迷幻的上海。 没有高下,只有选择。 我喜欢这里。我要在这里。 这就是最初和最后的答案。 |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18 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