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10分钟,刚才那个帅帅的男医生领着另一个漂亮女医生进来了,两人一起再次问了一遍病情,好嘛,问多少遍了,都快赶上祥林嫂了,于是我们只得又跟他们二位叨咕了一遍,这二位医生随后出去商量了几分钟。男医生进来了,手一摊,做愧疚状:“不好意思,我们仔细的检查了您的血样,尿样,B超结果,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是可以排除胃和胆的问题,它们看上去都非常好,没有结石,也没有穿孔,阑尾炎也没有发现,因此,我们觉得没有必要给您做手术。我们不知道您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疼痛,你们今天可以先回去,如果发现疼痛继续恶化,请随时回来找我。”
啊!什么毛病也没有?我没有听错吧?合着我们这一天在这里逗你们玩来着?
医生看见我迷惘的表情,以为我没有听清楚,于是又重复了一遍。最后对我说:“可能是肠胃流感(Flu),最近类似发病的人很多,不用担心!”
我一想也有可能,我家领导自从6月份开始学习生活以来,食不甘味,寝不安枕,压力太大,突然改变的生活节奏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适。好吧,走就走吧,反正领导也感觉好多了。可是难道连药也不给开一点吗?至少给一点止疼的好不好。这个医生还真不错,在我的要求下给我开了一瓶止疼药。估计我要是不说话,人家压根不给你药。在中国看病习惯了,没有药就觉得不踏实。
护士们的态度都很好,自从进了急诊,我家领导就被升级成Honey的待遇了(而我,则还是sir),这也是令我感觉很开心的地方,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看人家对待病人那态度,真是像春天一般温暖。不由得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国内孕妇的生产日记,生的时候疼的实在受不了了,喊护士,护士来一句:“嚷嚷什么,嚷嚷什么,哪有生孩子不疼的?就你叫的跟《玉堂春》似的?” 瞧瞧咱国内的护士多有文化,丫还是一个票友呢!
后面就没有什么特殊的了,送领导回家,伺候领导睡觉,我去抓药,整个看病过程就这么结束了。
最后的费用一算,吓我一跳,不是高的离谱,而是低的离谱:
看病(诊疗,B超,点滴,药品,护理):免费 药钱:13加币,公司报销11,我自己掏2元。 医院的停车费:12元。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觉得我们今天所接受的这种规格的治疗服务,在国内只能提供给老干部那样的特权阶层,普通老百姓要是按照这个规格来接受治疗,没有千八百根本下不来。
当然,今天我家领导这个病要是发生在中国,最有可能的流程就是:自己强撑着打的去医院,然后排队挂号,自己走到内科,医生给让你去B超一下,先是化验血象,接着验血验尿,必要的话打个点滴什么的,然后给你一大堆消炎药,总共下来,至少500多(这数目还是在只用医保用药的情况下,要是自费药,也许上千也有可能)。报销?笑话!年轻人一年总共得不了几次病,年医药费低于一定数值全都自费。嫌贵?可以,甭去医院化验打点滴,自己去药店,跟药店值班的二把刀大夫说一说病情,然后大夫给你开一大堆据说是“特别有效”的胃药。然后你就回家挨个儿试去吧,谁知道有效没有。
不说了,每次说起来都是一脑门子浆糊,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的医改能改成什么样儿吧!最好不要逼得我们不得不去崇洋媚外就好。
跑题了,跑题了,我们继续说我们的事儿吧。后来事实证明,医生说得没错,果然是肠胃感冒,夫人第二天就没什么事了,估计心理安慰也起了一定作用,饭也能吃一点儿了,觉也能睡踏实了,只是腹内还有一些隐隐作痛,第二天又坚持去上课了。实在没有办法,她的学习太紧张,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后来又过几天,就彻底好了,止疼药基本没有吃。
以上就是我们在加拿大第一次看病的全部经历,除了病痛和等待时候的感觉不怎么好意外,其它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印象还是很好的。
最后给大家列举一些关于加拿大医疗体系的常见的误区,以避免大家对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产生偏见和歧义:
误区1:加拿大医院拖延太厉害,真要是得了大毛病,等不起赶紧回国。 误区2:这边的医生诊断全凭检验仪器和测量数值。 跑一下题,这让我想起来中餐和西餐的差别,大家知道,中餐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当家厨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师傅)的水平高低,同样是“天外天家常菜”,不同的馆子味道做的也不一样。还比如多伦多的水煮鱼,自打来到多伦多,我们曾经吃过4家华人餐馆的水煮鱼,每家味道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家,不同的日子去吃,其味道还是有差异的;而西餐则不同,你看麦当劳,全世界的巨无霸汉堡都是一个味道,新徒弟作出来的和老师傅作出来的味道也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不就是因为西方把做菜也量度化,制度化,流程化了吗?拿一个红烧肉来举例子,放酱油的时候中国的菜谱一定会写“放少许酱油…” 经验丰富的厨师和经验不丰富的厨师放的量绝对不一样,这就显示出水平的差异了,而外国的菜谱一定会写“放XX牌子的酱油10克”,给你量化了,这样就排除掉了这种个人经验的因素,自然新老厨师做出来的菜味道就没有差别。 医术也是这个道理,西方从没有“专家门诊”这样的字眼,大家都是凭借科技仪器来诊断,也就是排除掉了医生的个人的经验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因素。如果不考虑敬业精神这些人为因素,你就会发现西人的医生的水平都差不多,只要仪器一样先进,在大小医院就诊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误区3:加拿大的医生没见过什么大病,医术不高。也就相当于国内门诊护士的水平。中国大医院里的医生见多视广,水平绝对比这儿的医生高,只要你有钱,治疗绝对不会延误。关键时刻还得靠祖国啊! 至于医术不高的问题,我就问一下,现代医药技术是起源于西方还是东方?要说中医水平,中国肯定世界第一,无可辩驳;可是要说到西医水平,要是再给我们中国的医生脸上贴金就有些勉强了吧。这跟爱不爱国没有关系,实事求是而已。 中国的确有很多好的医生,加拿大也一样有很多好医生,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人总喜欢拿中国的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来跟加拿大的新医生比。然后否定加拿大的医疗水平。这个我很反感。中国的医疗制度和这里完全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医生的敬业精神倒是可以拿来比一比,看看谁收病人的红包就明白了。不是我给我们祖国的医药事业抹黑,至少目前中国医疗体制的基本情况是:医生像商人,没钱别生病,有病找药店,存药慢慢吃。对了,加上一条,没有医保和寿险的,天黑后不要见义勇为。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讨论,大家一定已经了解了不少关于加拿大医疗的概况。其实可以看出来,以上所说的这三个误区,背后都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其实是一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医患关系的差异而已。 在我们中国,医生是绝对的主权阶层,知识的权威,患者及家属基本上唯命是从。说得严重一些,医生决定病患的生死。而在西方世界,患者是主体,医生是顾问。加拿大更是这样,一条铁律叫“principle of doing no harm”(无害原则)。医生可以提若干建议,病人说了才算(注意:即使是病人家属,若无病人的书面同意,不可越俎代庖替病人拿主意,通常连询问病情或者病历都不可以,隐私也),这让我想起来以前在国内经常看到的一幕,在国内的产科医院里面遇到危险情况,接生大夫匆匆跑来问病人家属:“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其实是一个明显侵犯病人生存权的问题,到底谁有权决定大人和孩子谁可以死谁可以不死?是产妇的老公吗?在西方,孕妇的生存权一定会大于未出世的孩子。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反映出这种文化差异:这边的医生也难免有诊断不出来结果的时候,可是,这边的医生很老实,诊断不出来的时候,他会老老实实告诉你:他们做了什么诊断,结果如何,可以排除什么,让你心里有底,然后留下电话,让你随时可以回来找他复诊。如果换成国内的医生,如果碰上诊断不出的时候,一定不会说他不知道,会随便给你一个结果,还不告诉你是自己猜的,让你相信他的权威,然后给你开一大堆很贵很贵的药来收取提成。这已经不是医术问题了,而是医德问题。 当然,我为加拿大医疗体制辩护一下并不是否定中国的医疗制度,加拿大的体制也不是说完美无缺,否则的话,前总理马丁自己为什么还要用体制外的私人医保呢?这不是带头不自信吗?中国的医疗文化也有其长处:西医对病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医生对病痛的看法则是全局性的(这并非中医专利,印度医学也这么看),看病讲究阴阳平衡。在这一点上,中医不愧是世界医疗宝库里面的一颗明珠。西医现在也开始以全局观念来看病了,只不过刚刚起步而已。况且中国目前还在医疗改革,最终改成什么样儿尚不清楚,希望能越改越好,毕竟我们的亲朋老人都在国内。 好了,说完了。希望以上文字能对在加拿大奋斗的移民朋友们有一些启迪。(阿广博客) |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21 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