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时节,在有“地中海的心脏”之称的马耳他,科斯皮夸市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收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回信。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表示,“我们生活的世界历史和现实交织、希望和挑战并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守望相助、合作共赢才能让人类共享发展成果。” 此前,该校“中国角”师生在致习近平主席的信中,引用《礼记》“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积极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 习近平主席与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上日益深入人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主席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以行践言,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携手各方,积极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2013年3月19日,在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 铿锵有力的回答,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清晰明确:新时代的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通过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免于战争、缔造和平始终是人类最迫切的愿望。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初心永不忘,蓝盔戴头上,为和平而来,出征歌声多嘹亮。”歌声响起的地方,总有中国维和官兵不畏艰险、履职尽责的风采。 2015年9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中方挺身而出,承诺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并出资培训非洲的维和人员。这一方案赢得参会者的掌声。”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回忆录中写道。 联合国维和峰会后5年内,中国加强和改进维和行动的6项举措全部兑现。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同中部战区海外维和分队进行视频通话,勉励维和官兵忠实履行维和使命,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开辟国与国交往新路指明了方向。国际人士指出,这一方案“不只是中国对于当前世界关系格局的一种立场或看法,更是这个大国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智慧总结”。 中国致力于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关系新格局。中国,日益成为国际形势的稳定锚、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联合国宪章扉页,载明世界人民反思战争、渴求和平的初心。 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维护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在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坚定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在不断壮大捍卫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就是在守护和平发展的底线。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人类共同事业,需要各方共同争取和维护。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今年6月22日,阿富汗东部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27日,运送赈灾物资的中国政府专机抵达喀布尔机场,引发全球广泛关注。许多网民对比2021年8月美军仓皇撤离阿富汗时出现的平民坠亡画面,不由感慨:“同样是在喀布尔机场,两架飞机,一架带走生命,一架送去希望。” 为阿富汗人民送去希望,助力阿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向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发表书面致辞时所指出的:“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阿富汗,是全体阿富汗人民的期盼,也符合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今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六个坚持”,明确擘画了各国实现共同安全的行动路线图,指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国际政要纷纷指出,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迫切需要,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世界安全与稳定、合作与发展的深刻思考。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刊文表示,在世界面临多重危机的时刻,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是一个适时之举,将造福全球。 几个月来,全球安全倡议相继写入多份双多边文件,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一致支持澜湄六国打造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倡议已开始从理念迈向实践。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全球安全倡议,升华于中国在安全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携手各国筑牢防控屏障—— “千里送羊,情深谊长”“真情实意,都在茶里”。2021年7月16日和今年2月6日,习近平主席两次在外事活动中提到中国与蒙古国“羊来茶往”的感人佳话。这是中国同各国守望相助、携手抗疫的生动写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不断更新的数字背后,是中国致力于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不懈努力。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近期,巴基斯坦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中方迅速将在中巴经济走廊社会民生合作框架下提供的储备物资悉数投入救灾一线,并以最快速度将追加提供的新一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运抵。 今年1月,太平洋岛国汤加火山爆发并引发海啸、火山灰等灾害,整个国家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当天,中国政府即通过驻汤加大使馆紧急筹措首批应急物资,第一时间捐赠给汤加政府。随后,一箱箱写着“四海皆兄弟,万里同日升”的救援物资从中国运往汤加。 面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主张标本兼治—— 中国从乌克兰问题的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出发,站在公道一边,既立足当下积极劝和促谈,又面向长远提出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中国积极推动创立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促进中东和平稳定五点倡议,积极推动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积极推进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和平性、正当性、建设性,成为中国解决热点问题的鲜明特色。 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我们坐上中老铁路列车啦!”不久前,几名老挝儿童登上“澜沧号”动车,兴奋不已。 时针拨回至2019年4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给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写道:“欢迎你们早日乘上中老铁路列车来到北京。”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运营通车,老挝实现了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跨越。中老铁路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促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回顾古丝绸之路历史,阐明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各方打造世纪工程的初心。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成现实,取得沉甸甸的硕果,不断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截至目前,已有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德国期间专程到杜伊斯堡港参观,在火车站台见证一列从中国重庆始发的列车满载着货物缓缓驶入。如今,中欧班列已铺画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0个城市,实现月行千列、年行万列,成为中欧跨境货物运输大通道。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参观河钢集团斯梅代雷沃钢厂。中企到来前,这座百年钢厂陷入经营困境,牵连着当地民生。很多市民早上起床后都习惯看一下高炉烟囱,确认钢厂正常生产后才能心安。中企收购后,钢厂扭亏为盈,人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 在中南半岛,中老铁路不仅将中国昆明与老挝首都万象相连,还辐射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在非洲大陆,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亚吉铁路带动沿线13个工业园区建设,为当地创造10多万个就业岗位……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个个“繁荣港”,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光明大道越走越宽广。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随着时间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具象化,像是不断生长进化的自然过程,从没有其他倡议这样有“生命力”。 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的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伟大实践。 “世界经济正如我们身边的太平洋,汇聚千流、连通四海,铸就了浩瀚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波涛澎湃的活力”“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回头浪,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2014年11月,雁栖湖畔,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作出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重大决定,勾画建设亚太互联互通网络的新蓝图。 2016年9月,西子湖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成28份具体成果文件,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首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首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树立起新的“全球标杆”。 2018年11月以来,黄浦江畔,中国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宣布一系列扩大开放新举措,持续引领全球开放合作之风。从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到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搭建起一个个国际合作平台,不断以自身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到连续5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推动全球最大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到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多重下行风险,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遭遇严重挑战。 历史紧要关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今年6月24日晚,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会国国旗旗阵恢弘壮观。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半个世纪后,我重访故地,看到乡亲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习近平主席以个人经历开篇,深情阐述中国支持全球发展合作的真诚愿望,宣布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会议达成一份包含32项举措的成果清单。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发展倡议开始落地生根。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耀亮银河。在通往共同繁荣的道路上,中国始终与各国携手并肩。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您访问希腊时,我会带您去看看希腊的文物。”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大会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向习近平主席发出邀约。 同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如约而至,在帕夫洛普洛斯总统陪同下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入展厅,一座座古希腊神话人物和建筑雕像栩栩如生。习近平主席表示:“我们一道回味历史,以古鉴今,展望未来,决定中希要更加紧密地携手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必须汇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 2014年3月,正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深刻阐述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总干事博科娃表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是给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的最好礼物”。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习近平主席心之所系。“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到埃及卢克索神庙,从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到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铭刻下一段段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虽然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习近平主席在卢克索参观古埃及文明遗址的情景,我依然记忆犹新。”埃及文物部前部长曼姆杜哈·穆罕默德·贾德·达马提今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达马提两次陪同习近平主席参观并介绍情况。“习近平主席一边认真观看历史遗迹,一边与我交流,对古埃及文明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说,“我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的主张,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主席的话引发强烈共鸣。 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构建人文共同体,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形成政治、经济、人文“三轮驱动”,推动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中国不断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舞台。 长期以来,个别西方国家沉迷于推行所谓“普世价值”,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之实,动辄以意识形态划线,加剧了世界分裂、对抗的风险。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高度,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为人类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刻洞察各国相互依存、文明多元共生的现实,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全人类共同享有、也有责任共同维护并弘扬的价值理念。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认为,虽然各国社会体制不同,但都应着眼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帕夫洛普洛斯总统代表希腊人民衷心感谢习近平主席给予希腊文明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并表示赞赏中国在国际上奉行崇高的道义标准,“如果世界各国都秉持这样的理念,人类前进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拍摄的中国空间站8K超高清短片《窗外是蓝星》一度刷屏。茫茫宇宙,蓝色星球,山河灿烂,壮美如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需要共同呵护。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些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们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阐释“两山理念”,让世界读懂了“美丽中国”的缘起。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体验”。 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积极评价“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走向世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精品案例……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指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明了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节点。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阐明中国主张,宣布中国举措,积极开展穿梭外交。当大会主席敲下绿色小锤,长达数年艰苦卓绝的谈判收获丰硕成果,会场内外一片沸腾,人们长时间欢呼、鼓掌、拥抱之时,也永远铭记中国为达成《巴黎协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巴黎协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一直以最大的决心、最高的智慧应对气候变化。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 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年,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吸引全球目光,让世界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努力和成果。 同年10月,也是在云南,中国承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发表“昆明宣言”,促进全球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迈进。中国宣布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举措,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 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助力全球低碳转型—— 今年是蒙内铁路运营5周年。全长约480公里的蒙内铁路线上,建有大型野生动物通道14个、桥梁79座,所有桥梁式动物通道净高均在6.5米以上,方便大象和长颈鹿等大型动物无障碍通行。蒙内铁路,已成为将“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的生动写照。 如今,中国已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将与各国继往开来,并肩前行,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新的历史征程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继续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进发,继续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4, 2024-11-1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