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积分
- 50
- 获赠鲜花
- 0 朵
- 个人财富
- 278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11-10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5 k; @; ^ d( W4 G
u3 R+ o( M6 a/ C/ j 1.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 M1 J( }7 u! c0 M4 W5 ] & P0 o; N( T) [
对中国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后,很符合逻辑。而西人则不然,要先说名字,然后再说姓。所以外国人见了中国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问:哪个是姓,哪个是名?回答当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后面的名字是名字。看起来简单,用英语说就罗嗦了,西人总是弄混。所以现在好多中国人自报家名时干脆把姓名颠倒。; ?0 Q2 {3 P) Z( `: [
/ ^/ {! v8 {) A/ w' t% K
2.你不高兴吗?5 p( }* h' w3 h. x
. c9 L6 U4 c5 r9 s# e 记得那次去法国,在戴高乐机场有法国朋友来接,张牙舞爪,连亲带吻,夸张的动作好像几辈子没见面。同时来接机的还有在巴黎的中国同学,老乡遇老乡,虽然是两眼泪汪汪,但仅仅是握握手而已,脸上却平静如水。这令老外大为不解:难道你们不高兴吗?怎么跟外国人解释呢?中国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现。当然,凡事总有个例外。我的一位中国朋友爱说爱笑,表情发达,虽然也是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但是总是有洋人打听她是美国还是拉美哪个国家的人?6 V( `9 W6 j" }! _
( J+ f! { w7 i5 H# h
3.你最惊讶的事情是什么?7 g0 c6 T, E$ J* d( g% T! f, j
# F' m6 E- X) U4 ?' G
到了西方,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或老师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刊、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有所不适应以外,真的怎么也体会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许多外国朋友对这个答案自然很不过瘾。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有很多感触吧!
5 W3 O2 S6 Z8 N: @4 O4 X4 |
/ Q8 ?% Z% q& t 4.你有没有“关系”?# r: g% P2 ?. c8 A# b3 f* K
$ O" t- N' z! d3 Y
中文“关系”(guanxi)一词已经成为打入西方语汇的少数中文词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请职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问我:“在中国有没有‘关系’?”实际上,西方人与中国人一样讲究关系。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人从小学起就知道“KISSING-UP”,类似于中文的“溜须拍马”,专门用来取悦老师拉关系,以“提高”课程分数。有一次,一位美籍华人试图说服我中国人所说的“关系”和美国人心目中的“关系”还是不一样。他举了个例子:假设比尔.盖茨介绍一个年轻人到另一家电脑公司去工作,如果这是家美国公司,那么那美国老板会想盖茨介绍来的人,素质一定不错,留下;如果这是家中国公司,中国老板会想这可是盖茨介绍来的人,我不雇用他岂不是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吗?
( i i& V/ r, H6 L: M. S6 H
$ }( o4 g. @5 f8 u* e 5.为什么中文这么难?
( Y. I' ]0 h+ V9 m5 r: b3 c( G z6 ]
, }# i W8 e' A, I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学中文。但是往往练了一会儿“妈、麻、马、骂”以后就有点泄气:“为什么中文这么难?”中文对西方人来说有点难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学中文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他们的语汇中,往往用“中文”这个词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着新鲜但又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英语里有“中国迷宫”(CHINESE PUZZLE)的说法,任何晦涩难懂的事都可以用这个词形容。另外,“中国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国小玩艺儿,现引喻复杂之事;“中国拷贝”(CHINESE COPY)这个词指一个把原件缺点和疵点都完满地复制的拷贝方式。记得我在法国读书时一次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只听旁边的法国同学嘟囔“C’EST DU CHINOIS”(“这简直是中文!”)。
5 u7 w0 a; T$ C0 L! W: X8 y
/ h8 }- `4 r1 ^9 q! u: m) ]) g 6.你会功夫吗?. h" u8 h l' C/ d: r# V$ L* Q
. [) k% J4 c0 ^9 a4 U/ r. c7 ? 走在国外的街头,时不时一些外国人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冲你划拳踢腿,嘴里含混不清地说:kongfu(功夫)或者Jackie Chang(成龙的外文名)。原来这是些功夫爱好者,想与中国人交流一下体会。一旦聊起来,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会功夫吗?”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人从小就练功夫,虽然不一定能像成龙那样飞檐走壁,但是对付个把地痞流氓还是绰绰有余。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桑尼亚出差,晚饭后想在达累斯萨拉姆的街头遛弯。出去之前问旅馆服务人员外面治安如何,有没有危险。那黑人看看我,说:有你在就不危险。因为当地人认为中国人个个功夫了得,惹不起。( W2 N% P+ M& o. H
& L" n4 e+ F* n 7.有清凉油吗?
& `: R0 g9 R6 L' }* w9 M
v' N9 [' a7 r; A3 A 出国准备行装带点什么东西是很费思量的事。除了个人日常用品,总还是想带点有特色的纪念品,与外国朋友交往的时候用得上。比如双面绣、折叠扇、邮票、手绢之类都不失为良好的选择。以我个人的经验,最好再带上几大盒清凉油。不知为什么,清凉油这东西国外没有厂家生产,似乎也没有店家从中国进口销售。外国人一般比较喜欢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凉油有祛痒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朋友的宠爱。许多外国人见了中国人都问:“有清凉油吗?”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个小国,进海关的时候,边防警察仔细看了看护照,确认是中国人以后,突然伸出手来,嘴里念念叨叨,似乎要什么补充证件:“清凉油……”。这位朋友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一盒清凉油递过去,顺利进关,皆大欢喜。
9 M3 G4 b. D0 T! P2 g% t
- p: a* F5 p c& f7 u 8。北京什么时候“改名”的?. F4 P3 z7 F% v! m
% U5 v# m% ?8 U" P% K 出国在外,总是有外国人问“Peking”(“北京”过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么时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汉语拼音,现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拼法)的。* L% p% l m2 g0 P
对这个问题,我总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从来就没改过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国汉语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汉语的法国人接着问:那为什么“中国”不用汉语拼成“Zhongguo”在国外通用呢?我一时语塞。是啊,“中国”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发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语中是“思因”,在泰语中是“今”,还真就是没有叫“Zhongguo”(中国)或是“Zhonghua”(中华)的。
. x3 A- R1 W7 |2 ?
9 m8 H, G* d$ U, q" q2 F, C 9.狗肉好吃吗?
. X0 ~7 y; e( S: \3 d/ `
" o+ m# z( S( o8 _ 刚到巴黎时,有法国人问:你喜欢吃狗肉吗?我那时初出神州,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不论我怎么回答,我都承认了吃狗肉这个事实,而这正是他想达到的目的。在这些外国人看来,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怎忍食而啖之!?不过,我很难告诉外国人,狗儿在中国虽然一样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却不高,名声也不大好。比如我们中国人在贬低他人时常说“狗仗人势”、“走狗”、“臭狗屎”等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吃点这“狗东西”的肉也算不上什么吧。当然在老外面前千万不要夸耀鱼翅熊掌燕窝,免得担上虐待动物的罪名。' l$ Z7 B5 m9 I) G
* C: t. z% q" z a5 g! P) Z 10.用筷子怎么喝汤?" \. l$ S* j7 e. g, t5 h
6 h( O+ F' t3 @+ E/ s 许多老外下功夫练习使用筷子,到了中国餐馆就拒绝用刀叉,说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许多外国人始终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么喝汤?我听见有老外自作聪明地说一定是有一种像吸管那样的筷子,平时夹菜吃饭,喝汤的时候就放在嘴里吸。我告诉他们,中国人喝汤的时候把筷子放在一边,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国人听了似信非信:就这么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