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 积分
- 1249
- 获赠鲜花
- 11 朵
- 个人财富
- 5930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1-18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据《环球邮报》报道,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幸福指南”可以带你一步一步走向幸福,就像享有国际盛誉的伦理哲学家博克(Sissela Bok)在她的新书《探索幸福:从亚里士多德到大脑科学》(Exploring Happiness: From Aristotle to Brain Science)中所说的那样。
人们对幸福的渴望是人类先决条件中的中心原则,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微妙的、特殊的和古老的。就像是对爱情的渴望一样,是一个普遍的愿望,而如何令每个人满足又因人而异。
有人说,现代人对于幸福的担忧越发明显。不过,博克指出,不只是当今,其实在每一个时代,幸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她发现,与古时候相似的是,现代人对幸福的看法截然不同,有些甚至与来世有关。
博克说,人们需要去了解其他对幸福的理解,那样做会让你更了解自己。
古典思想家把幸福定义为“eudaimonia”——指一种满意的状态(contented state)而非一种感情状态(emotional state)。不过,人们对于这两种状态间的关联产生了歧义:如果你品德高尚并且贫穷的话,还会感到幸福吗?人们是否也需要一些例如财富这样的身外物,才能充分地感到幸福?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一个人需要拥有道德、智慧和学识,以及力量、健康和美貌才能感到幸福。而财富、朋友和好的小孩也有帮助。而柏拉图(Plato) 和斯多葛学派(Stoics)却认为拥有高尚的品德就足以让人感到满足了。
不过,是高尚的品德带来幸福感,还是幸福令人们拥有高尚的品德——也需要进行拆析。不过,只要想到有些品德高尚的人遭受折磨,而有些坏蛋却过得比谁都开心,人们就意识到凡事都没有绝对。
悲观主义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幸福是虚幻的。推理小说家詹姆士(P. D. James)把春天彻底的宁静视作幸福。而一些研究表明,对许多人来说,幸福来自于人们外出及社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