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江后的第四天,62岁的曹迎林被找到了。
泡得发涨的尸体是在河底的一处暗礁找到的。老人赤裸着,双手合十紧紧扣在一起,依然保持着跳江时的姿势。
而他病危的妻子,此刻还躺在医院的ICU的病房里,苦苦等待着他回来支付下一阶段治疗的医药费。
可是这笔救命钱回不来了,老曹也永远回不来了。
〓 老人跳江前遗留在岸边的衣物
曹迎林没有孩子,生前靠打杂工为生,收入不高,辛苦大半辈子,只攒下了17万元养老钱。
听信了预定床位安享晚年的美好规划,他将这17万元,全部投入了一家叫做“益阳纳诺老年公寓”的民办养老机构。
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机构暴雷的消息。
2020年7月,纳诺创始人投案自首,随后,益阳纳诺老年公寓因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侦查。
半年后,曹迎林的妻子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院,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早已全都投入纳诺,打了水漂。
压力之下,曹迎林走上了绝路。
在跳江之前,曹迎林还到医院看了妻子,那时他已经连吊一瓶盐水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 部分养老院给出的证件 图源:极昼工作室
如今,距离曹迎林的悲剧已经一年半,湖南政府发布了针对纳诺非法集资案的资金清退公告, 符合标准的集资参与人将按比例获得清退资金。
纳诺的受害老人,终于不至于血本无归。
但针对老人的“养老诈骗”,依旧没有终结。
他们的养老难题,骗子的可乘之机
今年5月5日,浙江一派出所接到了五名老人的报案。
他们举报一家位于湖州的养老院,以预定床位、充会员返补贴为由头,非法吸收了数百名老人的积蓄,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
受害者群里,有170多名老人。
有老人没能等到机构负责人被抓,就离开了人世。
也有人突发疾病急需花钱,找机构负责人商量,却始终没能拿回到期承诺返还的本金,最终只能卖房看病。
美好的“养老生活”只是一个吃人的谎言,受害者不胜枚举。
2020年8月,71岁的李有才被“老年服务中心”骗走10万元后,突发心脏病猝死在卫生间,清理遗物时,她的存折上仅剩17.77元。
丁丽华,靠给人编竹席、当保姆、做临时环卫工攒下的5万块被骗,一时无法接受刺激,在家中血管瘤破裂。
数年间,类似的悲剧在多地不断上演。
骗子的手段不算多么高明。
他们往往在公园、超市、小区等老人聚集的场所,安排宣传员,给老人灌输投资的概念。
接着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赠送礼品等手段博取老人的信任。
最后,才会打着“养老服务”的名号,推出自己的项目: “投资一定金额,每年能享受高额的利息返现,还能获得北上广、苏杭蓉等地的养老院居住权。”
看上去,这一并解决了投资和养老两大难题。
但实际上,不论是“养老服务” 还 是“高额回报”, 都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前文提到的纳诺老年公寓,运营8年,吸收了4000多人的存款,合同款3亿多。但实际上,这家公寓只能容纳300张床位。
〓 湖南益阳纳诺老年公寓给出的宣传组图“快乐的益阳纳诺老年公寓生活”
前几天上海奉贤警方破获的一起养老院投资诈骗案件,更是堪称“空手套白狼”。
这其实是个空壳公司,负责人张某华通过租借房屋、装点门面维持公司运营。
在得知某房屋开发商名下有一个服装城目前正空置后,张某华向该房屋开发公司老总声称自己想买下服装城,订立了一份总价值1.7亿的房屋买卖合同。
他一边拖延付款,一边拿着合同声称自己有大型养老院项目,吸收投资。还将投资者带到服装城实地查看,证明自己真的有投资建设养老院的“实力”。
直到落网,都没有支付1.7亿的房款。
面对民警的审讯,张某华还在侃侃而谈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说自己的项目大有可为。
直到警察拿出实质证据,他才承认诈骗事实:
“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我根本没有钱,养老项目不可能开工。”
会员制养老,大多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骗子们承诺固定“返利”,实际上项目本身并不具备盈利能力,所有收益都来自不停向下延伸的下家,形成一个金字塔。
一但没有指数级增长的新用户,资金入不敷出,泡沫破裂,骗子就会跑路,而受害者则血本无归。
而背后的受害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老人。
他们操劳大半辈子,终于能为自己活一次,毕生积蓄买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却血本无归,甚至人财两空,至死都没能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钱。
老人,是如何成为诈骗目标的?
在网上检索“会员养老暴雷”,会发现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14年,在北京“爱晚系”百亿养老骗局中,为了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者,负责人曹某铭就是 从新投资者交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收益。
前期的投资人在尝到甜头后,会继续投钱,甚至拉亲友一起加入。
2016年,长沙多家养老院发生涉案金额过亿的非吸暴雷事件,其中一家爱之心养老公寓,把600张虚拟床位卖给了将近6000人次。
2019年,上海“大爱城”养老院暴雷,这家养老机构大力宣传所谓的“候鸟式养老”理念,同样也是怂恿老人们投资,购买会员资格。
这些案例都早有过公开报道。
可是对于那些不经常上网,连智能手机都用得不熟练的老人们来说,这些新闻实在是太遥远了。
实际上,老人一直是诈骗的重灾区。
他们往往没有什么渠道接触新事物、新概念,也 无法融入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
他们甚至不理解,什么叫做“暴雷”。
68岁的高焕英,直到拿不回钱才第一次听说“暴雷”,她对这个词的理解是:“都瘫痪了样的,不能够兑现,钱都拿不回来了,和事实完全不一样!”
在受骗之后,很多老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 还以为,在自发组织的受骗者微信群“益阳养老诈骗追责关爱中心”里交上五十元的维权费用,就能追回自己的钱。
配合公安调查时,不少老人对于“参与投资受骗”的说法也无法认同。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参与“有风险”的投资,还以为是在选择养老方式。
仗着信息差,解释权被牢牢掌握在骗子手里。
他们打着养老政策、前沿科技等旗号,利用老年人接触不多的新概念,塑造出新名词。
他们很容易通过混淆文件概念、举办大型年会等手段伪装出有“政府支持”“经营正规”“前景无限”的假象。
纳诺老年公寓就曾恬不知耻地标榜:“秉承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让老人健康长寿。”
那些在我们看来低劣到有些可笑的骗子话术,在老人们眼中堪比律例。
今年4月,75岁的吴女士来到银行,要向一个不知名的账号转账147万元。
银行工作人员乃至派出所民警都反复劝阻,老人却很坚持:
“我转我自己的钱,你凭什么不让我转?”
民警把老人带到会议室,反复安抚了半个多小时,才获取了老人的信任。
吴女士是独居老人,无儿无女,140多万是她一辈子的积蓄。
就在几天前,她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公安机关的电话,说她涉案,要秘密配合警方调查。对方还煞有介事地给她发来了一份电子版的警官证和相关法律文书。
事发当天,对方要求她将所有积蓄转到“公安机关的指定安全账户”上,一旦转账完成,老人一辈子的积蓄就会被骗走。
但直到民警紧急止付,把老人带到会议室之前,老人都还坚信,自己正在配合警方的调查,转账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排除自己的嫌疑。
毕竟,在他们的世界里,能拿出像模像样的“警官证”、准确报出他们身份证号、还反复强调办案一定要保密的“警察”,怎么会是骗子呢?
这些在我们看来“一眼假”的伪装,老人们难以识别。
这些被我们用得得心应手的新概念、新工具。
却是老人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别让你身边的老人,成为数字难民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数字难民”。
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们更容易被骗上。
上海疫情期间,年轻人们在微信群里接龙、团购,日不暇给。
可就在同一个城市,533万老人被隐形了。
他们对手中的智能机不甚熟悉,不知道群接龙要怎么接,不熟悉每个买菜app的开放抢购时间,更不会拼手速、拼技术。
〓 有考虑周全的社区安排志愿者上门统计老人情况,最常见的备注是:不会网购买菜、不会app。
他们只能在社区团购的货车路过的时候,守在小区的栏杆内,掏出现金,不图找零,只要买上点食物。
在长春,有老人因为不会网购,在团购提货点门口苦苦哀求。
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手里有钱,对方店里有货,却偏偏买不上一口菜。
不仅仅是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还有越来越普及的扫码点餐、越来越多的自助购物、自助结算、扫码认证……
这个社会一路疾驰,老人们却被留在了他们的旧时代。
有人说,这困境是老人不愿学习造成的。
可实际上,多少老人曾因一句不耐烦,憋回想问的话;曾因为后排的催促,黯然离开自助操作的队伍……
不敢打扰、害怕讨嫌,他们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安静,孤独和无助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也成了骗子的温床。
在养老诈骗之前,老人们最常落入的,是保健品骗局。
保健品销售们喊爹喊妈装孙子,展开情感攻势,打“亲情营销”牌。
“我们接受的培训理念是——要让老人成为衣食父母,就要比他们亲儿子还要孝顺。”
认老年人当“干爹干妈”,嘘寒问暖、日常关怀只是基本操作,有的组织还会培训员工学习按摩、足疗等技艺,隔三岔五上门为老人按摩、洗脚,有的甚至天天去老人家中,无偿地照顾老人……
〓 在四川宜宾的某保健大会上,推销员们亲切地给到场的老人分发蛋糕,唱祝干爹干妈生日快乐歌,台下的老人们都很开心,仿佛自己真的在过一场热闹的生日。
老人们真的不知道保健品没用吗?未必。
一个关于保健品的街头采访,透露出了一些真相。
接受采访的大娘,在镜头前忍不住落泪:
“我知道有的时候是骗人的。” 但她甚至愿意被骗,因为推销员们贴心。
“总比孩子强,连骗我们,他也不去骗。”
人人都知道,养老行业“好难赚”。
这“好骗”和“难赚”背后,其实都是同一个逻辑:老人,是社会的边缘人群。
因为不被关注,所以没有多少盈利空间; 因为不被关注,所以连骗子的关注都格外珍惜。
今年四月,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启动。 曾经被投资养老诈骗的老人们,看到了挽回损失的希望。
想必雷霆行动之下,再想打着信息差骗老人,也要掂量掂量风险了。
+ f! D2 G6 \, ]6 |" h
4 |2 v. T5 d ]
- H I# M1 r0 e( }" ^5 h/ F7 e9 f% p& i: Q
但帮助老人们走出困境,还需要更多人参与。
这个凡事追求性价比的时代,老人是最“不讲效率”的了。
他们垂垂老矣,创造不了多少价值,学习能力还弱了不少,同样的问题要问个三五遍,也许还是记不住。
但他们也曾在他们的黄金年代,为这个世界发出一点声音、做出一点改变。
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老去呢? 谁又能保证自己会永远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呢?
别责怪老人跟不上脚步,别在老人身上讲究高效。 一个的文明社会,理应包容这种“低效”的存在。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
不要让身边的老人,成为信息时代的“弃儿”。
F! j) {0 I& H5 Q8 y8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