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5970
- 获赠鲜花
- 25 朵
- 个人财富
- 29577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2-2-28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看起来强壮阳刚的汉子,内心可能还是个尚未断奶的娃;在家宅了两个月的“宽带男”,刚开学厌学症就发作了。9月,从幼儿园到高校纷纷开学,新环境让一些学生出现了抵触的情绪。日前,记者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理门诊处获悉,拒绝上学、舍不得离家的男生就诊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男女比例达到4:1,甚至有离家读书的大一男生,“因为过分依恋家人,每天打十几个电话给妈妈,表示想回家”。
- Y) b6 q; p1 W6 ?. J# F4 J, o4 Q
3 n) H. e& n( \( Z! F9 b4 {开学后不爱上学的特别多 5个患者中有4个是男生 ; _: W; m( h/ _0 A0 D9 a
0 J; t9 x8 O: a8 f2 n
在临床中,学生出现“拒绝上学症”大致由分离不安、学校恐怖所致。在温医附二院心理诊室,开学后的2周时间,“拒绝上学症”患者的就诊比例特别高,约占了日门诊的20%左右,近年来每年增幅都接近10%。令人意外的是,5个“拒绝上学症”患者中,有4个是男生。
! a9 e- s$ b2 {5 ]& X, _" p, Z' {' |& n8 \4 i, o
正常情况下,幼儿园及小学新生拒绝上学多受分离焦虑影响,而中学生阶段往往与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有关,大学生对于上学的恐惧可能更偏向于专业不适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4 I7 l& _$ H% o& N5 k7 k) o
5 J J9 u C/ G+ y/ _+ z
心理医生戴王磊称,这类发生“拒绝上学症”的孩子,生活环境势必有着特殊性,独立自主能力较差。“通常是平时胆小、敏感、行为退缩的孩子,更容易有这些表现。”医生表示,这些孩子平时的性格应该是任性、固执、喜欢受表扬、不善于交友、少言寡语。
" `/ r& F; f7 E% f6 }( p& B8 I* u) @
“在这方面,男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于女性。”他解释,女生更容易释放情感,与身边人倾诉不快,而男性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和主导倾向较低,对于学校环境、生活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挑战能力低于女性,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导致他们可能会选择回避的态度或者极端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 : d$ ^. o5 o4 V: C" p
( o# V0 Q; A8 k6 C# a5 ?1 n+ m3 L医生称,一般一个月后,学生对新学校的排斥和人际关系的恐惧才会消失,并逐步适应。
" |3 r! y& \! ~2 h# T/ H% D# d" v' M X
暑假抱电脑2个月 高中“宅男”不肯上学
/ \/ b! i! J: }/ b2 F' @; k; |4 E" `- L. O
' E/ E' k$ t. r) v& e' x0 {/ X% w' J同样是男孩子,开学已半个多月,学费也交了、手续也办了,中学生小吴(化名)迟迟不愿意到学校上课。“宽带男”暑假在家宅了两个月,开学了,他舍不得离开电脑,在他看来,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比学校要简单很多。无论家人怎么劝说,他就是不肯到学校上课,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 5 e4 R1 E/ M4 u% v$ D0 f2 Q/ z9 i
& d; M Q4 h" U' A, R+ W作为一名择校生,对于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小吴从今年暑假开始就已经有些许担忧。没有一门功课特别优秀,英语、数学成绩特别不理想。新的环境还要重新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此他并没有信心,甚至有些畏惧,害怕择校会被别的同学看不起。 & s% ~6 i' l) ?, Z
" S8 b5 C1 A+ V5 B5 a- s6 L' ?
相比之下,网络的世界让他获得了些许的轻松和安慰,没有考试的负担、成绩的排名,每天无需顶着压力上课。因此,开学之后,他执意选择呆在家里“抱电脑”。
# l y+ s( R+ A' ?7 d8 e
$ Q: u8 g, b ^8 f就诊后,心理医生给出了明确的诊断,这种属于典型的“拒绝上学症”患者,可能源于孩子对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的过分在乎,及家长期望值过高。
% e# E( {% F. i9 |/ P/ v
* R5 o# i) [! y. _2 {8 T4 I男生初次离家读大学 每日十几个电话想回家
) R$ x( h W* D) t1 \) l
4 @. x$ K1 t% Z2 d上周,一位母亲到温医附二院的心理诊所求救。儿子初次离家读大学,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都会接到十几个儿子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大一的儿子总是喊着“要回家”。 % X9 w( m" a, ~: K9 G8 E5 m
, o' b! b3 j, f
家有娇儿初离家,第一个星期,儿子的“连环call”并没有引起她的注意。原以为,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日常生活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小学和中学都离家不远,从未就读过寄宿制的学校,突然离家到外地读大学,生活自理和心理调整方面总需要一些时间适应。 - ?& d0 |3 `, [6 U2 u# p5 ~
6 ]% w! {8 n) @% h. Y& F随后十几天时间里, “连环call”愈演愈烈,不论白天、黑夜,电话几乎没有间断过。而在电话那头,孩子表达的想法大同小异,每一通电话里都会提及“我想回家”、“我不想读书”、“专业不喜欢”等关键词。而对于一旦辍学后该作何打算,孩子显得茫然。 + ]" q- h5 S2 v: a- Z
# Y J0 ^( s* E这位母亲对于儿子如此思念家人、依赖家庭的心理表示难以理解,更是担忧。在她的印象中,孩子平时看起来很阳光、独立,没想到离家之后,情绪上有如此大的变化,反而像个女孩子一样。
( ~3 ?, I/ g1 {" H1 F! q* R% i0 c
$ R$ P- M/ ^ i1 u+ W% g1 T心理医生戴王磊也坦然,这样的病例还是初次接诊,属于“拒绝上学症”、与家人分立不安的极端表现。记者联系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和瓯江学院的心理老师,他们均表示尚未发现类似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