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善七恶”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特有的判断疮疡预后的重要临床指针,较明显的发端源于《诸病源候论》之“五逆”等描述,首载于宋《太平圣惠方》,经历代补充、总结而完善。稍晚于《太平圣惠方》几十年的《卫济宝书》载有另一种定义的“五善七恶”说,但内容与前大同小异。后世对此的发展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宋《太平圣惠方》和元·齐德之《外科精义》为代表;一类以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和清·吴谦《医宗金鉴》为代表。区别在于:前者的症状是散在的,后者将五善七恶配属于五脏。
一、五善 1、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2、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唇色红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4、肺善:声音洪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5、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二、七恶 1、心恶:神智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皮肤枯槁,谈多音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5、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 五善七恶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太平圣惠方》继承历代医家的经验.加以归纳总结,最早创立了五善妇恶学说,价科正宗》始创五善七恶配合五脏之说,所言善恶,与疡科症状吻合,条理清楚。易学易懂,至今临床仍然应用。疡科(中医外科)疾病,病情变化多端,了解、掌握五善七恶的要旨,对判断疾病的善恶顺道,指导疡科临床,提供了可遵循的指标,为正确诊治疡科疾病,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认为:善恶顺逆的判定,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季节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局部及全身症状的轻重,治疗的正确与否,综合分析,才能判断正确。后世有人为了便于记忆,将五善七恶及其预后编辑成歌诀: 疮疡之症分善恶,五善七恶要知晓:第一心善精神爽,第二肝善身轻便,第三脾善唇滋润,第四肺善声音高,肾善水火自升降。再看七恶是哪桩:一恶神昏心烦躁,疮形紫黑言语喃,二恶腰挺目斜视,疮流血水心惊悸,三恶形瘦脓腥臭,疮塌软陷不知痛,四恶皮枯声嘶哑,痰多喘息鼻煽翼,五恶消渴口干燥,面黑囊缩肾亏虚,六恶浮肿肠鸣泻,大便滑脱脏腑衰,七恶疮形如剥鳝,四肢发凉疮流水,五善七恶辩端详,谨慎用药从医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