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听语 于 2011-9-20 16:14 编辑
' A6 T; {2 j& Q7 F4 Q$ u ?6 `9 `0 K' e# D- r% u# Q) J& Y9 s$ t
- H- q" W/ l# U1 m0 ?1 |9 {! n( r. q
随着社会形成的多元化,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更多样的生活。人们重视自我感觉、公共关系、个人魅力乃至于性功能状态。 人生奋斗的艰辛付出往往会得到成功的回报,同时也会带给人们继续付出的诱惑和自负的信心。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惊奇发现,我们怎么也拥有了更高的离婚率和更多支离破碎了或正在支离破碎的家庭呢? 1 ]9 x2 T& R7 L+ b) L+ J) m3 L, Q
人们渐渐支付得起到国外去旅游费用的同时,却不得不通过婚前协议这样的东西来缔婚姻,不得不借助定期分床这样的鬼把戏来维系婚姻。 而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更加容易得到的是昂贵的礼物、玩具以及钱;更加容易丧失的是父亲、母亲;更加难得的是完整而健康的家庭。 中国容许的“低质量、高稳定”的家庭正在被打破,这不一定是坏事情;而取而代之的却仅仅只能是“低质量、低稳定”的话,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情。 最近接受多个单亲家庭问题咨询、访谈的人们,结果发现单亲家庭要忍受周围社会的不信任眼光和隐性的歧视。
3 Y2 m) Y3 w' P! h2 z: I 这种加剧其心灵的孤独和脆弱的因素又会导致社会归属感和生活意义的丧失,使之容易生成反社会的人格倾向。
不难看出单亲环境下的自卑心理是难以克服的。统计数据表明:半数以上的少年犯罪者都来源于婚姻破裂了的家庭。儿童自杀、少女卖淫、少年吸毒的许多案例也表明: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着发生危险的隐患。而这一切都给那些尚还正常的单亲家庭成员以一种极具压力的暗示。他们平白无故地把自己看成是容易“出事”的一种类型。而这是更加危险的。
; B+ q0 C" t1 v/ [8 ^3 [
个案一 :他从小在离异的环境中长大,由于多年来习惯于跟着母亲生活,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高中快毕业时,正值电影“少年犯”风靡一时。当他看到电影里公安人员审讯少年犯,问“你父亲叫什么名字”,少年犯答“你问的是哪一个父亲?”这一情节时,受到很大的刺激。 在这样紧张的内心状态当然不能专心于学习,结果,他参加高考失败,认为剩下的路只有在社会上学坏。他恐惧于这种臆想出来的悲惨结局,曾经割腕自杀未遂。他说永远不会忘记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母亲顿生白发的悲戚样子。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好人,不让妈妈伤心! 直到今天,这句话都仍是他给自己的座右铭。他后来参加工作,讨了老婆,太太平平。但提起那些往事,他觉得自己没有“闪失”,是一种很庆幸的事情,对今天的这平衡的日子很觉满意。而以我对他的了解,他从来不是一个有什么“犯罪”危险的人物,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但他深刻地自卑于自己没有父亲这件事情,他不敢奢望什么,只能把“做一个好人”,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1 x/ u, M5 h% f1 A, Z
' e9 u4 o. J5 r
自然,并不是每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像他一样在经历了无谓的紧张的自卑的折靡后“幸存”了下来。单亲家庭的确有它自身的缺陷,它无疑是一种有问题的家庭形式。经历了离异之变的夫妻和他们的子女,在最初的时期会发生免疫球蛋白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大为降低的情况。一位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和行为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父母离异的儿童更容易患感冒和各种传染性疾病。 / [" g: J$ C8 K+ ]7 C0 D% [% j( J
个案二:一个10多岁女孩小兰(化名)因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要分开,无法适应父亲搬走家具后空空荡荡的房间,她重新出现尿床,一年多的时间内经常厌食、恶心和做恶梦,出现心律不齐和冒汗的症状,并且三天两头感冒和感染。心理应急源出现问题。 \( i- [: X0 F. F! Y
4 F' P& B( o; y0 ~5 Y5 ~
美国《科学杂志》曾经把作为个体的人面临的压力列出一个量化的等级表。表中,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一、配偶死亡;二、离婚;三、夫妻分居。表充分表明:造成单亲家庭的全部原因都是给我们生活中带来最巨大压力的东西。甚至于吃官司坐牢这种事情所带来的压力,都仅仅只排在这张表的第四位。可见,健康完整的家庭环境,对人们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 Q+ }$ c+ _0 w/ }3 [& E
生理的疾患终究是可以进行治疗的,而心理的创损却永不会像夏日的骤雨那样在瞬间消失。单亲环境下成长的人会产生出无故受伤的怨愤。造成了他们有的会终身惧怕生活,敏感于人生的冷暖如没有皮肤的人一样,在害怕受伤害的紧张过程中龟缩于永恒的阴影中;有的则会对对人性的尊严和良知产生怀疑,在一种“既然世界这样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世界”的偏颇思考下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方式。
7 u5 ?/ ?7 y0 J3 k面对阳光 任何人都不会主动去选择单亲家庭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就像他们也不会去主动选择灾难一样,然而,风雨过后,家庭中留下的成员可以相依为命,顽强而真诚地重建未来的生活。也许曾经推动的将不复回转,也许心灵的创痕将永不会愈合。但悲剧中的亲和力将有可能引导人生在缺憾中走向光明:他们面对的生活,固然有风雨,然而阳光和风雨一样属于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