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5-8 12:29 编辑
立夏已过,炎炎烈日随着熏风接踵而至,夏天不仅身上容易出汗,手脚也容易出汗,很多人的手掌动不动就“湿漉漉”的,影响美观不说,而且还经常长水疱,瘙痒钻心,严重者会继发感染,而出现手肿胀、疼痛的症状。因为它发生的部位在手脚这种汗腺特别发达的地方,又以水泡为主要的表现,所以在以前一度以为它和汗腺流汗有关,而将它命名为汗疱疹,现今已经证实它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没有直接关联。现代医学对于汗疱疹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只有少数病人发现和身体他处的霉菌感染或金属过敏甚至情绪压力有关。
古人认为,手掌、脚掌上长出一群群小水疱泡,就是因为多汗、排汗不良造成的,所以才会给起名字叫“汗疱疹”。中医对本病早就有认识,在明代称它为“蚂蚁窝”。清代《疡医大全·蚂蚁窝》中记载:“蚂蚁窝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脂水。”它一般多发于手掌侧面或者手指间,把这些水疱挤破会发现,里面液体清澈,很少有浑浊的,并且待干涸后会脱皮,露出发红的新皮,但是也容易皴裂,会疼痛。生活中,常看到有些人手指甚至脚趾发红、脱皮,就有这个原因。它好发于春末夏初,夏天病情加重,此起彼伏地发作,一般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汗疱疹有很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就称之为蚂蚁窝。由于表现为深在水疱为主,所以应属湿邪偏盛。汗疱疹的中医疗法是多方面进行的。综合内外治疗,加以饮食、情绪调理: 内治法 ①湿热内盛证 掌跖多有深在水疱,集簇成群,针尖大小,瘙痒钻心,揩破水疱,滋水黄粘,伴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法。药用:黄芩 10g,黄连10g,苍术15g,陈皮 10g,茯苓10g,六一散10g(包煎),生苡仁3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 ②脾虚湿盛证 掌跖散在水疱,针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状,疱液清稀,时有瘙痒,伴舌淡水滑,脉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湿法。药用: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0g,白扁豆10g,车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根据本病以湿邪为主的特点,可用收湿敛疱法:明矾30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泡洗患处,每次5分钟,日2次。 饮食疗法 ①多吃有健脾除湿功效的蔬菜、水果,如山药、甘薯、冬瓜、西瓜、赤小豆、南瓜。 ②少吃辛辣、肥甘、厚味食物,戒烟酒。 日常预防 汗疱疹一般在发生后数周就会自然痊愈,只有少数患者会有一年四季反复发作,甚至留下慢性湿疹或是细菌、霉菌感染的并发症。但因为汗疱疹具有剧痒这种困扰人的特性,所以如何减少病人的痛苦以及减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根据它的相关特性来预防。有以下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搔抓往往是病情恶化以及发生并发症的主因,所以尽可能减少搔抓是相当重要的。 2、手脚保养:在季节交替时,尽可能手部少碰水和清洁剂。脚部要保持通风凉爽,如不但能减低痒感,还能避免发生慢性湿疹或霉菌感染的并发症。 3、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持情怀畅达,避免七情不遂;精神因素对汗疱疹影响非常明显,良好的情绪对汗疱疹治疗极为有效。 4、减少接触肥皂、碱、洗衣粉、洗涤灵、汽油、酒精等物;不要用手撕脱蜕皮,以防感染化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