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71|回复: 1

【概念学习】什么是想象?

[复制链接]

552

主题

667

帖子

1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49
获赠鲜花
11 朵
个人财富
5930 金币
注册时间
2011-1-18
发表于 2011-1-2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定义   ! T3 R. k4 L: M2 \, G& ]

- o0 g$ s) O2 T; Z% G         

想象

, f  x# J( i' Z- J1 k
1.普通心理学中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1 h" `0 b5 D+ w% W  2.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0 m( e. O. D4 F- d0 n. m+ F  也可理解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例如:不难想象/想象不出。
( U! |0 Y) u- n; v4 [  3.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 b# u4 m6 |6 `. P6 ?. X. u

" Q8 ]3 }5 E1 S% a) f 类型
; }2 z+ \" Z& V; Q
4 U# Z' U) m7 e- G% o& C+ h5 S7 G  a.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 C9 {+ a3 A8 e; a! b# `2 j  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 u& j/ c' F! K6 q  b.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 k) Y1 T% s$ E; ^  再造想象是指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则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 1 v, o1 ^; a: L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存在于整个过程之中。即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7 O- w  @9 ?0 e2 p. c7 D% [
  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而童话创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8 X* n' c) B3 c4 G2 o. {9 b. @  c、普通心理学内的分类 1、无意想象 5 N5 Z" I+ q" h4 X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 _  k0 s4 E- |) o* r0 b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 \  M$ |" J% a! M1 m/ x6 U' E% J7 _
  2、有意想象 1 l% h. p, k" }7 p! w
  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 T1 y: O: N% {2 ?7 Z  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8 T$ i+ y# F+ C6 F; `& c5 S9 Z  有意想象的分类 (1)再造想象 + x0 |, j  R& \, G# _
  含义: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 m# O9 n! N' a; x0 i  意义:使人能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使我们更好理解抽象的知识,使之变得具体、生动、易于掌握。
$ U# H' c3 E1 P8 T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基本条件:
9 E2 o1 K4 ~1 i, ?- Z' }% H& u  一是能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 ! S2 E7 g" o% g! y( X8 x
  二是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 w1 u; o. [0 w2 E- j
  (2)创造想象 2 i: I. p& ]4 I% D& J, C0 }
  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 `. i7 O$ c3 n# E8 \3 m2 V5 a
  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两个特点:体现了个人的憧憬或寄托,不与当前的行动直接联系而指向于未来。具有积极意义: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个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4 w+ x- F, p1 m6 X! v3 Y
  理想与空想: + {! _: i/ c5 Z" G) h* A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想象。 % Z8 \; u2 \/ B1 L( D
  空想: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不可能实现的想象。 % D9 _7 `6 K5 g9 |' }6 J

! Y9 \4 w1 f! Y 相关词
, |, P) \  g" {4 V" h
/ k1 E7 g9 n6 v5 ~* @0 ~  想象力: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6 J& k, D( l$ l& t. H
  “想象”和“想像”之争:
3 Z3 q( v+ q9 I- k+ a$ C  
 自从“像”字恢复使用后,象、像二字一度造成混乱,“想象”和“想像”至今纠缠不清。你认为用哪个xiàng字更合理?
" k  h. E) {1 v+ n* z8 b. x" s  1986年是分界线
2 [; D# g- j  y( f  不说历史,就现代汉语运用来说,“想象”和“想像”的纠缠是1986年以后出现的。1986年前是“想象”一统天下;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恢复了“像”字的使用,“想像”开始崛起。 5 j0 a8 P7 P% P& [7 w2 t' I
  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 m3 Z, g* ^! E$ w! }0 _  一是工具书肯定了“想像”的地位。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旧版只收“想象”,新版则两者兼收,但以“想像”为主条,释义后注:“也作想象。”“想象”后只注“同‘想像’”。编者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同样,《辞海》1979年版只收“想象”,1999年版则反其道而行之,只收“想像”。 ! T" ?2 @, _9 _: Z6 L5 Q, R
  二是教材接受了“想像”的用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一向只用“想象”,但近年来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比如2000年推广使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二、三册均用“想象”,至少出现了59次;而第四、五、六册则一律改为“想像”,至少出现了63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收入第五册的吴组缃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文中两处出现“想像”,旧教材中均作“想象”,原文发表于1992年第1期《文史知识》,当时用的也是“想象”而不是“想像”。 * y, x( D) y3 T) u8 O* Q7 r  w
  用“想像”也许是大势所趋吧?
/ B" N* S* S" h" t. q5 [# I. N8 i% x  (吴华
& c0 @' J% {( M1 I2 Z+ d8 H  一桩历史公案 & ^) w( y- c. M  u, t" E) l1 V
  “想象”和“想像”之争,其实并不自今日始,这是一桩历史公案。
! Y! y* J, g8 o  工具书中,谈到“想像”,总以屈原《楚辞·远游》为书证:“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其实不同版本用字并不一致,所以王逸特地加了个注:“像,一作象。”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丛书,选用的《楚辞》本子,便是用的“想象”。 1 c) K+ M0 N8 l6 {
  又如曹植的名篇《洛神赋》:“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查《佩文韵府》,此句分明归于“想象”条下。在目前流行的各种选本中,“想像”和“想象”也是平分秋色。 # A* A; ~/ y) X. r( c
  对此,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有个解释。他认为最初有“象”无“像”,在表示“像”义时,“古书多假象为像”。后来“像”字出现,但该用“像”处,仍“皆从省作象”,于是“学者不能通矣”。他慨叹曰:“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 R- P0 |, C7 J; y; _9 s  那么,我们今天是拨乱反正,还是将错就错呢?愿听高明裁夺。
/ b3 b3 ]6 B4 ^! e1 B) f# n  (顾豪) 7 l- z3 [- H! c5 v; e
  理应恢复“想像” 2 `& M8 B. `% O; i* E0 m' v
  “五四”以后,《汉字简化方案》推出以前,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显然是“想像”更为流行。翻翻当时的文学作品,便可证明此言不虚。
4 V/ P( ]4 x) F" f! O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我现在想像,他说这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杨朔在《迎志愿军归国》一文中,也有同样的用法:“你们想像中的祖国正应该是这样。”
# ~# t: F/ c+ K# F  {8 w  正因为此,当时的工具书,无论是《辞源》《辞海》,还是《国语词典》《同音字典》,都是只收“想像”而不收“想象”。 & G5 E1 u* R, M% j& P
  现在,既然“像”字已经恢复使用,那么“想像”理应恢复使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f; M* A# y2 \. S. ^, @
  (宋桂奇) 1 f/ Q# M- \* i
  “想象”更有通用性 5 [; x: V8 o4 e8 c6 W
  毫无疑问,“想象”和“想像”是一组异形词。通用性是异形词整理的第一原则。那么,它们谁更具有通用性呢? 2 p+ Y8 h6 r9 n5 _3 J( e/ {. {
  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认为,“想象”和“想像”为全等异形词,“象”和“像”是古今字。根据词频统计,“想象”为2350,“想像”仅为22。为此,推荐“想象”为规范词形。 , L( \+ L- k6 I" `0 H# q
  笔者也作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鲁迅、老舍、张爱玲、苏曼殊、金庸等人的作品以及现代人编的部分史书,其中“想象”用了169次,“想像”用了30次。笔者还统计了1981~1998年《读者》的用字情况,结果大致相同,用“想象”的有155篇,用“想像”的仅4篇。可见,“想象”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想像”。 1 v: E, T2 i; y) P$ _* R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推行简化字有关。从1956年到1986年,“想象”已经用了30年。既然事实如此,本人倾向于用“想象”。
+ M' v& X9 E1 ]8 c7 W+ y* N  (萧模艳) 2 ?& S" K, q" w
  “象”实“像”虚 3 \% m6 x3 }( m/ G
  整理异形词,词频统计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因为这种统计,既受制于对象,也受制于时间,不同的统计对象,不同的统计时段,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构词的理据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 N6 w) Z- v1 i4 g) Z" x! S  “想象”和“想像”,区别在于“象”和“像”。在甲骨文、金文中,有“象”无“像”,“像”是后起的区别字。“象”的本义是指哺乳动物大象,也可泛指事物的情状和样子。“像”则指比照人物创造或制造出来的形象,如塑像、画像。由此观之,“象”是实的,“像”是虚的;“象”是本体,“像”是造体。 ; s  k; A8 O" M: d$ Q( q+ a
  “想象”或者“想像”,无论是作为心理学名词,即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还是作为一般词语,指设想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它都是一种“思维活动”,也就是说,它是比较抽象的。有鉴于此,我认为用“想像”比较合理。 ; C8 _% h  W7 i  n: S- `: N* m
  (杨永军
3 H9 V2 V# r. j5 _# U  尊重专业用字习惯
, I( a1 g. \7 L9 _3 O  本人是读心理学的。当年读书时,只知有“想象”而不知有“想像”。 1 ~- J4 [3 j7 W- b. Y" e, u
  据我所知,至今为止,一些权威的心理学教材,仍然用的是“想象”。比如黄希庚的《心理学导论》、叶意乾的《普通心理学》、李铮的《心理学新论》,等等。
- \+ _5 z' O- |9 J  非但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心理学》这一卷,在关于“想象”(imagination)的论述中,同样用的是“想象”。“想像”一次也未用过。
% \9 O( ~# R: x% e) `- B/ `  “想象”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上述教材,都是十分有影响的出版物。对于专业用字习惯,我认为社会应予以尊重。
( E' T: V1 h( o4 n  (温珍琴)
" X& }7 E  f: K9 i0 @9 |1 n% h  想起了韩非子 4 ?0 h3 ?  T% z  V! X4 f
  “想象”还是“想像”?我想起了韩非子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可以让我们得到一点启发。
2 p, j' u9 W# d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0 Z9 n2 t/ ]2 `3 F7 s
  “希”通“稀”,“希见生象”,即很少看到活象。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地球生态的变化,人们很少看到活象,得到死象的骨头,便按照骨骼的样子想出活象的模样。所以凡靠主观意识去推想者,都称之为“象”。 : A. }# m& D2 d/ H; {. j+ P
  我认为这段话也许便是“想象”一词的出处。
! W& z3 {; B& r6 L  既然想的是“象”,那当然不能用单人旁。否则,反而是用了一个别字。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3 B5 Q- _% v9 n$ ?5 F# s  (蔡建
% l' V( ~0 E! y! Y/ f  何必走回头路
& J3 m- d$ f; Z5 Z  韩非子关于“想象”的解说,生动有趣,有如寓言,因而屡被引用,连上一世纪50年代日本大修馆出版的《大汉和辞典》,也曾用作书证,可见影响之广。 ; p1 ]; o8 {8 a$ Q  ^1 s- }
  然而,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在“象”“像”二字条下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他认为“象”字只不过因为同音借用一下,和“大象”没有任何关系。韩非之说同“俚语”一样不可信。
% X7 x: k1 @* J/ f  那么,“像”字制出以后呢?段玉裁也有说法。他注“象”字时说:“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注“像”字时又说:“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2 c4 V6 \0 Y' U8 M
  可见,按照段玉裁的观点,不但“想象”应是“想像”,而且“象形”也应是“像形”。那么,为什么事实并未如此呢?因为出版物上“皆从省作象”,“而学者多作象”。这就出现了“象”行“像”废的局面。这就是说,早在段玉裁时代,“想象”已经压倒“想像”。这是文字“从省”的产物,也是“学者”选择的结果。
4 }! k0 A7 B) i- ~4 R1 |# b  既然如此,何必走回头路呢?
! u0 D6 r* L8 L- B% R' |  x! K  (解志雄)
- v- \3 Y9 `. h) U5 l1 Q: b  “想象”比“想像”合理
: o: W9 H- t* j9 k+ P  “想象”与“想像”这组异形词,在书刊上使用频率相当,《现代汉语词典》将“想像”列为推荐词形,其实从理据上看,“想象”更为合理。 0 i1 G, N( _  s1 s
  首先,从语素表义的合理性上看,“象”字更胜一筹。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想象”和“想像”都是动宾(或述宾)结构,即“心造或悬想(某种或某些)形象”(这是根据该词的词义概括出来的)。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确定“象”或“像”是作为名词性语素出现在“想xiàng”一词中的,因此在分析语素义时可以不考虑“象”或“像”用作其他词类的情况(“象1”指动物大象,虽然是名词,但与我们的讨论无关)。 * R( T8 U$ M+ R. l$ p: A
  从这两个语素本身的意义上看,“象”更具涵括力。举凡与“形状;样子”有点关系的皆可谓之“象”,例如“景象”“天象”“气象”“印象”“表象”“现象”“形象”“抽象”,所谓“万象更新”“万象归一”之“万象”正表明了“象”的涵盖面之广。而“像”只限于“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肖像、画像)或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某种镜面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虚像和实像),义域狭窄。“想xiàng”的内容却是无物不包的,当然宜用“象”字。 7 K2 D% o% Q. q: Y* e$ T7 m
  其次,《现代汉语词典》在给“想xiàng”进行解释时,两个义项中都出现了“形象”一词:“①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不难~/~不出。”释义中的两个“形象”都与“象”字对上了号,却与“像”字不搭界。
& E0 b* D+ Y. G% i" G' J  (匡吉
$ ^4 q) Q# T3 i; A  结束混乱 - ^+ _! ^# U9 n8 A: W+ U
  “想象”──—就构词形式来说,这个词是动宾式的,“想”支配“象”,或者说“象”是“想”的具体内容。究竟用“象”还是“像”呢?不妨先把这个“象”字具体化。
% B( V: ~. m1 C* I  “想”──—“想”什么呢?天象、物象、景象、事象以及印象、形象、表象、现象,等等,等等,它们皆可以成为“想”的对象。这林林总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象”。既然天象、物象用“象”,那“想象”当然应该用“象”。这样才能体现词汇的系统性原则嘛。
# W5 [9 q+ |0 `5 y7 Y  在现代汉语中,“象”和“像”是有分工的。“有形之物皆曰象”;而“像”是“象”的影子,就好像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影子一样。先有人的形象,才有人的图像。“象”是第一性的,“像”是第二性的。“想像”,它的词汇意义总不该是去“想”一幅“图像”吧。 / x+ f6 L* h  P( h
  不错,这两个词在历史上纠缠不清,但现在到了结束混乱的时候了。 1 O5 M) [/ B: P0 B
  (周延) ; \  z- g9 R! T! l$ Z# N, b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者附言 " g/ d0 X' x1 k$ w: W2 Y
  又是一个难题。通过讨论,我们大致得到的印象是:在甲骨文、金文时代,有“象”无“像”。“象”的本义是指大象,也许因为大象在先民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又被借用来表示形状、样子。小篆“像”字问世后,凡“形象”之类皆应有单人,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象、像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说法有点道理。 ) S" k' [- F2 j* n; N  B8 \
  在现代汉语中,“像”字一会儿简化,一会儿恢复,又经历了一番变动,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按照周延先生的说法,“‘象’是第一性的,‘像’是第二性的”。凡指事物的形状、样子,一律用“象”;凡依照某一事物创造或制造的形象,一律用“像”。
; t  a" l: `7 U; F  至于“想象”,从来稿看,一般认为是动宾结构,但也有专家认为是联合结构。如果是动宾结构,想的是事物的形状、样子,用“象”应该说是合理的。如果是联合结构,“象”字本身也是动词,即韩非子说的“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想”即“象”,“象”即“想”,用“象”同样应该说是合理的。 2 r7 C9 [& u0 J5 K
  动宾结构还是联合结构,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悬念,留待专家继续讨论。现在可以形成的共识是:用“想象”是比较合理的。 * r$ A) q% T0 h- x+ n

5 x* x* U7 V" F  q9 m, n 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1、粘合(或称比拟)
/ O  m3 J# H: V* D  ~  V  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 {) E0 C; `" K' V# G+ S  2、夸张 * q% h1 E/ }. J
  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他们变形,《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就是经典的例子。 1 k2 u( W0 M* h' _  W. X% k
  3、人格化 8 v, V; b' u- M9 y4 ^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 y- V8 f8 ~' m! }9 n" k' s' U1 Q  4、典型化 % ~" G' j  C8 C. u9 x& }, t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 m, s8 g8 d3 H- X. P  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就是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 4 M1 J8 V( q* s/ |1 M

! c7 S) E" u0 B( h5 o% C' u0 V! n 想象原理和控制方法  人们为什么可以“想象”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又要怎么控制“想象”的东西?
& t% E5 w3 L, J' ?/ ^  ●这是因为,人们想象事物时,其实是用各种“类别”的“感子”(感觉到最小微粒)在“组合”,并    

想象


) k8 t3 Q; P; F  F' g% _, I“模拟”事物的,而这些组合多种多样,所以,当然也可以“组合”出本来没有的事物了。 8 r1 r- k+ B- y' J0 S4 b+ u
  客观证明: $ J3 v7 R; e1 \) H
  ◆近代心理实验也证明了:人们在思考和选择事物时,与各种类别相关的脑区域的活动变得激烈。 7 `5 a) X; S9 r2 {
  ◆其实也可以从人类语言中看出:人类所有的文字都是描述各种“类别”的,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可以描述一个单一的事物;既然人类的语言就是由各种类别组成的,那么人们的思维工作,当然也是依赖各种类别的。
: p5 n6 B2 p9 I) g) f! B) d" u. j  控制想象结果:
/ O6 _4 r& v# N/ d+ _' G  ●在这些“组合”中“属性”的组合最为明显,比如:先想象一个“塑料杯子”被一个“烟头”给“烫”到的样子,结果肯定是凹了进去;而现在,您赋予这个“杯子”于“钢铁”的“属性”,然后再“想象”用“烟头”去“烫”它,是不是出现了杯子不再“凹”进去了呢? 7 x0 i3 j; S1 Q# h2 Y6 ^, U: S
  ●所以就可以用“属性赋予法”来控制各种想象的结果。
  c& }# ]7 {* _  ◆使用逻辑:所有的“功能”,只是不同的“差源”在不同的“位源”上通过不同的“形源”所产生的“拼源现象”;所以,就可以在“差源”、“位源”和“形源”上进行各种组合“推理”和“实验”。而“思想意识”中所谓的“形源”(形体资源,包括具体和抽象)就是“感子”(感觉的最小微粒),再深入一点,可以发现很多“感子”都是事物“属性”的“感子”,最后实验得出以上的事实。 ' |$ |! X  p& L8 o/ `5 m) w3 Y8 \$ F, `

8 f" M3 m8 P/ V2 D+ b 运动想象工作原理
0 h: W) N8 }+ b( }, o1 i# S& o# V. V" w, l! S. n3 y9 l
  为什么人们可以想象到一个运动着的场景? + R6 z8 q  I8 S: ~$ r( V, @6 T
  ●这就好比看“电影”,其实“电影”是由很多个“静止”的画面“快速替换”而是人们感觉到“动”    

想象


" j5 F0 O" i) Y9 i的。而人的大脑也一样,只是把那些连续的“感子”(感觉的最小微粒)“快速替换”让人感觉到“动”,但不一样的是,人可以让整个“动画”的过程的“感子”同时出现,形成一个“轨迹”,而“电影”却不行,它总是要将原来的画面替代掉。
. B7 K# S7 z' X5 ]  ●为什么敢说大脑“动画”的原理和“电影”一样?因为人“清楚的感知”事物是要一定的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就好比是在“拍摄”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拍”的“次数”多了,“时间”快了,自然也就“动”起来了。而这些“静止”的场景多了,想象的时候自然也可以“调用”,并拿来当“电影”播放了。 3 \$ q3 l9 y+ `  ~9 ]& B1 N
  ◆使用逻辑:所有的“功能”,只是不同的“差源”在不同的“位源”上通过不同的“形源”所产生的“拼源现象”;所以,我们就可以在“差源”、“位源”和“形源”上进行各种组合“推理”和“实验”。而一个图像的“感子”刚好就充当一张胶带的“底片”,作为“形源”(形体资源)进行拼合。 , D4 h* j! [" ?
+ a0 ^$ C/ q1 r( p# c% g; [
让想象内容更真实
! Q2 j, \# S3 b) F0 @
# `: y9 e- ^% j, F2 f7 v  要怎么让“想象”里的事物,变得更真实? , t6 I5 m" h; z1 c' A2 s$ N) l
  ●只要使“虚拟情节”尽量“模拟”出“现实情节”,就可以使“虚世界”里的东西都变得很有“真实    

想象


6 R# r0 c& j7 g& f! s9 E9 U3 Y感”(如梦境里的情景就很有“真实感”)。
% E' }' t: b. L9 a: v  ●案例:如果您要是一个“虚世界”里的“苹果”变得更有“真实感”,那么就请您“想象”用“手”去“触摸”这个“苹果”并“感受”其各个部位的“触觉”;想象“光线”照射在“苹果”上,并“感受”由此带来的各种“视觉”;然后想象将这个“苹果”放入“嘴巴”进行咀嚼,并感受其“味道”以及“嘴巴”内的“触觉”;还可以“预测”一下,自己吃“苹果”时,周边人“表情”等。这个时候,那个“苹果”是不是变得很“真实”了呢?
( p# S+ g- ?4 E; P  ◆使用逻辑:所有的“事件”都属于“引导存在的事件”,我们简称为“导件”,要更好的完成一个“导件”,就应该从其“导素”(导存要素)入手,而要使“虚世界”更有“真实感”当然要研究“感子世界导存”的“导素”了。
记住别人的存在;网上网下行为一致;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552

主题

667

帖子

1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49
获赠鲜花
11 朵
个人财富
5930 金币
注册时间
2011-1-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回复 1# 杠头儿 " c. F: e6 ^, i: E
" b% f1 j& n. K, y; H! k

# g6 `4 h& \- Q/ U0 W    想象与身体健康    T8 R; P4 j9 B# V- \8 z, Q
" H- U" n+ i6 _2 {: I$ Z; ~: A
      “想象”中的“事物”,会对人们的“身体”和“现实知觉”产生什么“影响”?
: X" x2 \, F# V3 {& @3 l  ●“大脑虚拟世界”虽然很多时候是“模拟现实世界”,所以对于“现实世界”来说是“虚幻”和“不    

想象


9 [: U6 |6 W4 e影响”的,但对于人们的“神经知觉”来讲却是会产生各种“现实结果”的。如:和“喜悦”、“舒适”有关系的“感子”是会带给人们“喜悦”、“舒适”的感觉的。而与“悲哀”、“痛苦”有关系的“感子”也是会引发人们相关的“反应”的。而这些对于人们“身体”和“知觉器官”来讲是“真实存在”的。   f  C! s- Z& n. T0 K: E& I. U
  ●案例:当人们想象到美丽的“花朵”、“草原”、“瀑布”时,我们就会有“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人们想象的内容并不“真[1]◆使用逻辑:自然万物都是“源层”(资源层)与“拼层”(拼合层)的不断“周而复始”而形成的,这就是“拼源质”;而“源层”与“拼层”的关系很特别,那就是:它们的“日常活动”往往“截然不同”而且几乎不会“互相影响”!就像“原子”的“活动”与“细胞”的“日常活动”是“截然不同”且大多时候并不“互相影响”的;但还有些时候它们又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如果用“储空”(存储空间)的角度来看“拼源层”的话,那么可以“互相影响”的地方,就称之为“储空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某个“储空门”影响到其他的“储空”!这就是“感子”可以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本质基础”。 ; E: U: |9 D$ q# j+ C
% l- e, M4 y' ?4 m% q
想象的作用
0 P. O& @+ ~' e$ {3 u4 {
$ R# O9 G2 m' r- p  1.补充作用:对人类认识活动的补充 6 V4 _% S* ]: {- v/ ^8 L' q& b8 v
  2.预见作用:预见活动结果,指导活动方向    

想象

$ q- g. `! [; O& w% K$ W, w
3.代替作用: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需要 ' d' M7 J" n; C% c1 ?/ m# h$ n2 U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 p( f0 y! Y4 ^3 k' c
  “圣斑现象”:在欧洲的中世纪,发现有一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当他们想到耶稣基督受难的痛苦时,其手掌和脚掌上就会出现瘀血或溃疡的症状,形同自己受到同样的酷刑一样。
& F0 T3 F& ?  t, v1 F4 d* k' K- O  “念动现象”:又叫意动现象,很普遍:
' Z/ [! E4 e3 A  当人们手拿一根系着重锤的直线,闭上眼睛想象重锤作圆周运动时,会发现重锤真的转动起来了。 9 B( @! x. H* R  x6 X: M
  如想象举重时,会感觉到肌肉的紧张,并能记录到肌肉相应的生物电活动;想象视物引起眼动。 / v' Y# `2 W  M: G, `5 j+ \
  想象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身体状况,也能使人体出现病理性变化。如假孕、误诊、被害妄想症等。
记住别人的存在;网上网下行为一致;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22 1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