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面对病人时,首先要有个体特殊性的概念:因为疾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年龄有老小,性别有男女,体质有强弱,痛阈有高低,神经类型有紧张,有脆弱,总而言之,由先天而来的和后天而得的个体差异极大。针灸配穴处方如同配药处方一样,取穴的数量和刺激量和用药物剂量也一样,不同的个体,弱要采用不同的刺激量。一般而言病轻的、女的、年龄小的、体质弱的、耐受差的应采用弱刺激,病重的、男的、年龄大、体质强的、耐受好的应采用强刺激,总之应以病人能耐受的强度为最佳刺激量,尽量避免恶性刺激,才能取得理想的针效,否则太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太强适得其反,故针灸治疗时取穴数量和刺激量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针灸要掌握“剂量”的,往往被人忽略,特别是初学或半路出家者,不要认为把病人扎成“刺猬”样浑身是针,总有扎对穴位的,实际上有时欲速则不达,甚者留下“经脉紊乱”的弊端。就拿配穴原则来说: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并非多多益善。但长期以来针灸治疗缺乏规范,不仅医生师承的操作手法不同,而且衡量治疗到位与否也主要依据医患双方的“临床感觉”。 早在1973年,石学敏院士就首次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通过对古医籍深入研究、总结临床经验,石学敏院士根据针刺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规范操作,并通过进行血流动力学等多项基础实验研究,最终确定并科学界定出针刺方向、深度、施术时间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基于“针刺手法四大要素”理论,选择临床已经证明有效的成熟治疗模式,包括针刺人迎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针刺人中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针刺凤池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探讨“针刺手法四大要素”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规律,初步明确了针刺手法治疗的量效关系。 目前,该研究已从代谢组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神经内分泌等途径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大量成果。最终有望系统地揭示经穴效应及针刺量效规律与基本作用原理,以更好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