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是中医一种外治法范畴的物理疗法,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按摩主要是依靠手法的力度和力的方向实施的治疗。手法由于轻重不同,其渗透于内的力度也有所差别,基本上分为浅(皮毛)、略浅(经脉)、中(肌肉)、略深(经筋)、深(骨髓)几种,主要通过外力直接作用于穴位或损伤部位,能调解阴阳平衡,疏通气血经络,而且还能够活血化瘀、强身壮骨、调整脏腑、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按摩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在操作过程必须刚柔相济、补泻结合运用各种按摩技巧或手法。 一、刚柔相济 人们在刚开始被按摩时,常会觉得很疼,但感觉舒服,时间稍长些,就觉得好像力度不够了,舒服感也下降了。其实,这并不是力度变轻了,而是在较重的外力作用下,局部肌肉产生了疲劳,弹性减弱,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了。
事实上,按摩作为一种外力,之所以能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除了对相应的经络和穴位的刺激外,还在于这种力到达实施部位的方式是柔和的,能为人体所适应和接受,起到良性调节的作用。按摩的基本要求有四个:均匀、柔和、有力、持续,其中柔和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按摩与不柔和、不为人体所适应及接受的“外来暴力”的区别所在。因此,只有当按摩手法刚柔相济,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而一味强调手法的力度,往往会对患者造成损伤,非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会加重病情。 二、补泻结合 按摩的补泻关系是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年龄的大小以及脏腑机能的盛衰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年老体弱、病为虚证者,治疗手法应用补法;年轻体壮,病为实证者,治疗手法应用泻法。对于某些骨伤科疾病及与脏腑虚实关系较小者,则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1.经络循行:顺经络循行方向为补,逆经络循行方向为泻。 2.刺激强度: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 3.血流方向:向心性为补,离心性为泻。 4.手法的频率:频率慢为补,频率快为泻。 5.手法的旋转方向: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总之,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肌表,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