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霭玲至今已出版了4本书,她的作品对加拿大华人的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她的著作亦经常反映她对受压迫的一群人寄予的同情。受西化教育长大的她,完全凭藉对中国历史的热爱,自己做研究,写出华裔移民历史的畅销书籍。 & Q6 t6 B8 l% s/ }" Z- L/ p
: ^- P; @, U9 t% ~
郑霭玲的小说都是用英文创作,其代表作《妾的儿女》已被译成中文。正如该书中文翻译牛抗生所言,这部作品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内容真实,是建立在祖辈在加拿大真实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完成,而非凭空想象,这也使该作品具有更深的打动力,引起读者们的反响。4 L, I2 j0 [6 u- w! s# U
郑霭玲 , D- t& o& h% Q Y" c3 T
0 k0 {: H m/ Y" Q3 H0 `* @* G' _
卑诗大学讲述新作
2 F6 V2 e" n& Z6 c3 k7 x: ~1 u不久前在卑诗大学圣约翰学院(UBC St. John's College),举办了一个专场演讲,其主讲人就是知名华裔女作家郑霭玲(Denise Chong),席间她接受了本报专访。 * l- O/ {. g+ ?4 n+ Q _/ w
正是在这个讲座上,郑霭玲着重介绍了她的最新一部作品,即2013年10月出版,名为《家庭传记─命运与境遇的故事》(Lives of the Family: Stories of Fate and Circumstance)。她用了3年时间完成这部作品,讲述华裔移民家庭为寻找更多机会,搬去渥太华周边小镇发展的生活故事,真实记录20世纪初生活在渥太华附近小镇的几个华人家庭的移民故事。
7 j$ z6 u& r* d7 Z3 H% L* C. g' I. V& E. @2 o5 E
- j) ]( K5 L- F0 W' K3 w+ T
郑霭玲表示,提到华裔移民,人们通常会想到温哥华这种众多华裔聚集的城市,而小镇移民的生活则常被忽略,她认为作家就是要写出特别之处。为写作新书,她亲自前往渥太华周边小镇采访逾20个家庭及多人,聆听他们回忆与讲述自己的故事,现在书中的主人公大多已70至80岁。 郑霭玲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其中包括西人,他们还饶有兴趣地提出不少问题,对有关早期加国华裔的历史发表看法。
7 v4 X! Z: V+ w% ~( R$ n Q4 u$ M还有华裔一家都远道赶来,扶老携幼,他们有的与郑霭玲书中人物有过联系。
$ r9 e* a0 f0 ^0 ?+ d e# x$ d0 U/ D1 ]/ Q" b. }
郑霭玲(右)在国际会议上
8 L, l+ U4 q7 |* v8 y. i郑霭玲与总督庄士顿
& x9 Q- d: x& o" k! m* {+ {获官佐级加拿大勋章 2 X* D, N0 i& Z& X, J. I
' v! I9 n/ _9 h) a& Q3 W0 `5 a8 {2 T- H( F) Y) m+ X; o
加拿大总督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日前公布加拿大勋章的授勋名单,分别有13人获颁官佐级(Officer)加拿大勋章,26人获颁员佐级(Member)加拿大勋章。其中就有来自安省渥太华的华裔女作家郑霭玲,是唯一一名获颁官佐级加拿大勋章的华人。
( P, E( A8 S$ L( E在渥太华国会山庄举行了颁授勋章仪式,由加拿大总督约翰斯顿亲自主持。当郑霭玲上台与约翰斯顿握手之际,她感到的是对加华先人的历史记述,终于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肯定,得以一尝夙愿。0 V3 U) I$ ^! Z
前总督伍冰枝(左)与郑霭玲夫妇
6 O/ Q1 t2 {* {% W# o. c7 Z6 x2 _! G6 v2 Y
0 }6 [/ h! t/ c( D( F在国家奖颁奖礼上 + t# p4 T \: V
土生华裔进入主流 * Y; C4 C/ s1 H$ F
本身是华裔第三代移民的郑霭玲,出生在温哥华,而在卑诗省乔治太子市成长,毕业于卑诗大学。在她修读完经济学的课程之后,遂迁往首都渥太华,并在联邦政府财政部工作。 郑霭玲充满感情地谈到了自己的家族经历,她的祖父母一代移民加拿大时,一般都依靠经营咖啡店、洗衣店。她说在咖啡店玻璃窗或柜位背后,隐藏很多华裔移民孤独、适应及承受痛苦的故事。很多移民居住在咖啡店的阁楼,却因为无法将中国的妻儿带来加国,而忍受孤家寡人的生活。
2 B \. ?, ~1 S- _" w8 s/ ~* f' r; s( J/ D! g5 O7 d- J# x
. g+ L( x$ t4 q( `7 @. a$ H+ {
在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担任总理期间,郑霭玲曾出任联邦政府高级经济顾问,并与特鲁多紧密合作,至1984年为止。当时,一个华裔女性能在以白人男性为主的职场中打拼,殊为不易。
+ k1 J- o5 B- a8 _+ v3 S8 @郑霭玲为要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国家,她经常在一些工作小组或全国性的委员会中,分享她对订定公共政策的见解。
0 r) A& E) z, F+ j# X$ f" D& b. L4 B7 C就在正式成为作家之前,郑霭玲先以自由人的形式到中国担任记者,就在那时启发了她,为家人撰写一本回忆录,揭开华人移民加拿大的经历。郑霭玲表示那个年代,华人家庭为寻找更多工作机会,搬到小镇生活,在那里他们经营咖啡店、洗衣店,跟本地人一起去教堂。那里没有唐人街,没有说中文的机会,反而令他们更快融入本地生活。在小镇反而更少歧视,更多机会。她还表示,加拿大这一个世纪以来变化很快,当年她的祖父母无法在唐人街之外找到工作,而她却可为前总理特鲁多工作,华裔移民第二、三代已经很好地融入,成为地道的加拿大人。
& Y# h6 v) e1 L4 A( d: c- p4 ]: B; Y0 ?0 O2 m$ T. _8 ^: S* O
# R0 p0 n# M+ H) k
《妾的女儿》封面
+ ]5 i; Z, z2 [0 U" [7 U8 X8 H记录华人草创艰辛
8 S' A6 X3 a) ^1 Y5 J$ |: w, H. X: e尽管在主流社会的政坛施展身手,然而真正为郑霭玲打出名堂的,恰恰是她多部描写早期华裔移民加拿大生活的著作。其小说致力于命运和境遇的奋战,包括移民和战争为市井小民带来的耗劫,《妾的儿女》曾获加拿大纪实文学奖、温哥华图书奖、加拿大女性文学奖及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提名。
. C+ E" g/ _2 f6 q- |9 v d郑霭龄的作品非常写实,一笔一画都来自于祖先们的真实经历,这点非常可贵,也与很多当代作家喜欢“编故事”的作法不一样。《妾的儿女》讲述的是她祖父母的移民生活,于1995年出版,曾被译成多种语言,2013年被重庆出版社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故事讲述讲述战争的祸患和记述移民家庭飘洋过海的奋斗史,选择离开华人聚居的大城市如温哥华或多伦多的华埠,而于加拿大小镇定居的各种经历。于镇内,他们多是经营洗衣店和咖啡店;跟在店舖内工作的单身汉一样,往往是小镇里面唯一的华人。
, K- I5 Y7 {5 w" `7 X* e O& X1 u& _% G
' n: T& J2 ^3 x+ j4 j. g3 O/ d' x2 ~" L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加拿大排华法的废除和大陆政权更迭,引致大量妇女和儿童前来加国,与他们阔别多年、感觉陌生的丈夫或父亲重逢。他们有些是透过买纸获取假身份前来加国,有的是过埠新娘。小镇生活纵然寂寞,但也为新移民提供大展拳脚的平台,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与本地邻居建立友好关系。: J1 k# ~: H, _1 @7 F. G9 M
郑霭玲其后的著作,都以华裔移民在加拿大生活的历练为题,并两度入围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其中就包括《家庭传记─命运与境遇的故事》。郑霭玲还有其他著作包括《照片上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Picture),其内容是关于越战中被汽油弹烧伤的小女孩金福的传记。还有《毛像上的蛋》(Egg on Mao),此书描述中国的人权状况。 0 W4 u8 U# M2 S* i, W: G
P6 j# m0 f. Z- n' t
0 G+ V! j' R$ x$ j! `目前郑霭玲的《妾的儿女》,连同李群英(SKY lee)的《残月楼》(Disappearing Moon Cafe),方曼俏(Judy Fong)的《腾龙咖啡室的子夜》(Midnight at the Dragon Cafe),崔维斯(Wayson Choy)的《玉牡丹》(Jade Penoy),余兆昌(Paul Lee)的《幽灵列车》(Ghost Train )和《三叔的诅咒》(The Curses of Third Uncle)已被译成中文。上述几名作家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作家,主要讲述的都是华裔在加国的艰辛发展历史,在加国都获得不同奖项。
* U! T' b. T8 `/ |! f; ~$ t2013年9月21日至29日期间,郑霭龄和其他加华作家一道,前往广州、上海、天津和北京宣传自己的作品,并与当地学生举行圆桌交流会议,由此介绍加国华裔的独特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