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医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有一天路过虢国,正遇见虢国上下忙于给太子办理丧事,扁鹊经打听后,要求亲自给太子诊病,经过诊断扁鹊认为太子没有真的死亡,而是所谓的“尸蹶”即假死。于是“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適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扁鹊给太子治病一共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这是用针刺和砭石的治疗方法。砭石疗法也称为砭术或砭疗。这技术估计新石器时代就有,战国时扁鹊"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治虢太子尸厥,那技术已然十分神奇了。就这则小故事,给我们至少这样一个提示,那就是既用砭石,可以说经脉也就被发现了,而考古则发现,是先有了砭术,才有了针灸,所以,还可以说砭石疗法就是中医外治法的鼻祖。 看《黄帝内经》,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明,你才知道孤陋寡闻的现代人其实很多地方都没法跟古人相比,就说这治病吧,《黄帝内经》说要根据地域选择不同的方法,东方之域的痈疡病适合于用砭石来治疗,西方宜用草药,南方宜用九针,北方宜用灸,中土宜用导引按跷。砭石疗法除了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外,还与治神、养身、用药和诊断脏腑血气并列为五法,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病情,是有着不同大小的砭石来治疗的,这不过是当时医家的基本技能之一。 “五分之熨”指的是熨法,是一种将药物加热后熨在局部或特定穴位上,适当地移动位置,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肿的方法,《黄帝内经》中就记有这种方法。“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详细说明了药熨的药物组成和治法以及操作方法。 太子苏醒后,扁鹊叫病人“服汤二旬”,即服用汤药二十多天将息疗养。到现在开汤药依然是中医基本的治疗方法。 《史记》的这段记载把扁鹊治病的全过程进行了描述,中医治法略见一斑。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中医治法有五种,即汤药(内经称为毒药)、灸焫(包括热熨)、导引按摩、针刺、砭石。这五种治法的产生与地理环境、多发病种密切相关。其实,“扁鹊”本是传说中上古黄帝时一个有名的游医的绰号,因为他医术极高,并八方为人治病,行迹无定,就象翩翩飞来飞去的喜鹊,所以人们给了他一个“翩鹊”的雅号。当时“飞来飞去”这个意义的原字写作“扁”,故写作“扁鹊”。后来春秋时期的名医秦越人云游行医,“走邯郸,过洛阳,来入咸阳”,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医名闻达于天下,与扁鹊相似,故人们也尊称他为“扁鹊”。至今仍然还有不少的扁鹊庙、扁鹊山、扁鹊村,纪念缅怀这位中医学的“神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