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元老
- 积分
- 5970
- 获赠鲜花
- 25 朵
- 个人财富
- 29577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2-2-28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导读]留学生活和就业环境的不如意,现实问题,让他们“出走”海外又回归故乡,希望找寻人生更好的起点。 . ?0 [9 {- I& q$ ~* |; W
: E8 g6 k" E; R5 M) y“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的台词,曾经是最令中国人印象深刻的、形容海外留学和移民群体状态的话语。
/ s& O D/ H0 D1 R1 y! x$ H3 W. L" y1 E! }6 E/ x- c. q. n0 ~2 {0 R
如今,中国人喝“洋墨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出国受教育已经不再成为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常态。年度国际移民报告也称,去年中国送出的留学人员总数位于世界首位,是名符其实的“留学大国”。
+ [( r/ G/ j5 S" D# S/ M6 d+ k
) |, L `8 f+ \与此同时,另一股暗潮涌动:留学生的“回国热”在在悄悄上演。媒体报道,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9.96万人,而2012年度各类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就为27.29万人。《201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2005年,高达89.4%的、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籍学生都希望留在美国工作,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降低到82%。启德教育研究院的数据更是明确指出,2012年,有七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 {) m" n, Q8 N4 \) b" L4 f& M* x$ J7 j
留学生活和就业环境的不如意,现实问题,让他们“出走”海外又回归故乡,希望找寻人生更好的起点。“逃离欧美韩”成为跟“围城”类似的现象:城里的人投诉国内教育的落后,拼命想出去;城外的人诉说国外生活的不易,忖度着还不如先回到国内站稳脚跟。 9 T# [) M/ w ?* A
- f4 r& U1 j4 `8 |
一位管理者如此形容自己在今年招聘中遇到的境况:来10个人应聘,7个都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不禁好奇:这些人是抱着什么心态出国?又是如何选择回国就业?
. [$ d5 a1 l; q2 W, L [/ F3 D3 J
本期专题,我们采访到几位年轻“海归”。看看他们的就业故事和内心挣扎,他们的“逃离”选择反映着国内和国际的哪些趋势,又折射出怎样的生存状态。 2 x& ?2 |( c: Z, \# f I* }* e
9 w) o$ q- P" l0 ~; `& _
谁说国外找工作不靠“人情”和“圈子”? + N3 R, H; q) r& S( C& d
0 O) L) I7 O' b* l P4 _, E
张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后于2011年在美国学习金融,留学一年半。2012年底回国创业,如今从事生物医疗行业。他是“逃出欧美韩”的典型案例。 * \; a& n( p8 q
: T/ P& p- V! i8 }4 U3 a) B( Y* w- E“最初出去的时候当然是想拓展视野,开拓眼界的。如果有机会能在国外就业,也非常愿意考虑,想着工作几年再考虑回国的事情。”当年出国的时候,张先生还是信心十足,想要丰富自己的阅历。
1 f$ Z% J" D! G/ r6 H" o* {. {2 f9 @/ ^5 G9 }: `
不过,长时间的经济危机让他和他的中国留学生同学都没有预料到,大环境对他们的未来就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我认识的留学生中,应该有50%都已经回来了。”他感叹在国外“居之不易”。
) R0 @3 i+ A- B5 d
1 P7 _# y: j& u, M# k张先生说,许多人认为国内的就业环境不佳,比如人情关系、开后门现象严重等,想当然认为,国外的环境会稍微平等一些;但出国之后才发现,在国外,这些现象也相当普遍,在他所学的金融专业当中更为明显。 : ?/ r2 E7 Z% i1 X" F N
" x& x. h7 R" ]4 p u. y在学校里,张先生的老师会叫学生们提前拓展“Networking”以便未来求职,拓展人脉。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跟老外PK了一段时间之后,张先生渐渐觉得力不从心。
V8 t" T9 H" U: q3 d& F5 T' Z: G& q
“既然任何就业、创业都要运用人情和网络,跟外国人沟通自然更艰难。开始觉得,为什么我放着在国内的那些人脉、资源不用,非要跑到美国来?” % z3 A# E8 y( ]6 x# T2 a" m+ o! N
6 K% q" V- n& C) X) f0 `( B1 ]就业围城:境外遭遇“玻璃门” 国内待遇不佳 ( J# O7 {+ }* I* c" O
& b1 [. \/ V+ V& d3 e6 C
赵小姐从事的是公关行业,在中文大学读完硕士之后,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入理想行业,2010年底,她选择回内地就业。她的内地同学,当年也有人留在了香港地区就业和生活。 2 V) W" {7 o' N' _# I
* b; P, o _2 P6 R' B/ ^赵小姐的行事方法和思维都很西化,她说,她在香港生活得比较适应,也热爱那里的城市文化,但基于上述提到的现实原因,还是打算回内地就业。 . [1 ?3 d; U% I8 C7 |5 O" |
; C3 O! y( ] O6 i$ x# j3 y0 Q, Z
“因为就业环境对外来学生的限制,我们能涉足的行业和职务,以及可选择范围都比较窄。”尽管在同一个国家,在西化环境下的香港,即使是个性独立自强的赵小姐,也感觉到了现实壁垒。
: F6 h& C7 l# A
1 v# T% J8 v/ F1 ^! C% w赵小姐口中的“留港”同学,在港期间从事的工作是普通话教师,其实跟他们自身所学的旅游专业并不相关,也不关乎她在香港所受的教育,仅仅因为“普通话好”。而赵小姐想从事的公关行业对她而言,门槛更高。 1 y4 ?7 _2 q, L; ^8 @
+ d# o, [! `/ p" c5 m! i
在韩国留过学的崔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点。他的实习和工作,很多都与媒体相关,让他颇感受限。“我在拍节目,剪辑片子的时候,旁边一定要有韩国人在场,以防做出不符合韩国社会价值取向的东西,他们不会允许外国人轻易涉足国家言论媒体。”以崔先生从事的媒体行业为例,韩国对外来人口有很大的限制。
k9 [" w( b7 u
& i$ L! I: |* ]硕士期间留学德国,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胡先生出国之前,没有计划过是否回来的问题,“当然是有机会见见世面,能出国就业更好”。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他渐渐感觉到了在国外就业的不易。 6 I' F( T/ b; g7 d
9 z: l4 W( y8 T( N n他提到,在德国,低端些的行业不允许外国人进入,比如建筑工人等。他们要首先保护当地人的就业。“如果是高端的技术人才,比如和我们一样的大学毕业生,在德国找工作,理论上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我们在那里是外国人,难度就又增加了一层。”
4 _6 E' H+ R0 W4 d/ B0 j) n z" ]7 N7 \/ h
毕业前,胡先生寻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月薪500欧元,是正式员工的1/6。左思右想,他还是决定回国。“那只是一个实习,什么长期的保证都不可能给你。”经过努力,他于2013年年初就职于一国企,薪资在4000左右。 4 B3 f. l* O/ f q. y/ |8 U' _5 ~8 f
1 f6 e- m# n- w: W ~+ m' t( v
“谁说海归留学生工资就一定高了,在国内,工资只不过是代表你的能力和实力能给这个单位什么,人家会给你多少回报,仅此而已。”对现在的收入状态,胡先生表示接受。他觉得自己初出茅庐,考虑第一位的还是工作内容是否对口、感兴趣,以及工作的成长性。别的问题都可以以后再说。
z6 X5 |- j, C
) d+ P) e" B" D* @. ?7 ?孤独生活:连恋爱都不好谈 ; p# P$ |9 Z+ A8 G3 M2 y8 P2 b- H
8 g# @ w) F5 N7 K2 s. H: O/ l
接受采访的几乎每个海外留学生,都会在回国的理由中加上这么一句:因为孤独。 ( }# S9 U, ?) u; r& @; y
' R$ E( O) e) G R e. J$ Z( I
“去之前自然会对外国有许多幻想,到了之后才发现,国外的生活完全跟你想的不同。”张先生用“无聊”二字形容他在国外的生活。他对记者描述了那种状态:并不是觉得生活缺少新鲜刺激,而是连正常的社交都难以维持。
) F0 O2 a) h8 w# t
, j$ A; o& v* `$ D2 w“当地的老外很早就睡了,他们很少会在下了班约上几个朋友热热闹闹吃饭,最多就是回家跟老婆孩子待着。”他有时会想,这就是外国人的一种你不管我,我也不管你的“独立精神”?
: I9 s: t3 B/ H' k" e- G9 h9 J
- ?5 }5 N& h; I4 {3 {本应互相照应的中国留学生圈子,却也因为大家“各有各的事”,很少相聚。有些留学圈子里的人的生活习惯不太好,也让他不愿贸然进入,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就是自己打发,或者和女友一起。 1 S7 H- x4 E: \, N3 c* ~
8 Y3 t2 J% E9 X* }1 T2 s' z6 I9 b0 P, e
张先生逐渐开始怀念自己在国内的生活,即使工作和学业再忙,压力再大,也能有空叫上三五好友聊聊天,抒抒压。国内还有50多岁的父母和80多岁的爷爷奶奶,作为独生子,他放不下这些长辈,也放不下家庭给他的支持和温暖。 , L4 X- [ r' ~8 q8 c, b
4 r1 `6 m4 @% ]5 F1 ]2 ~4 Q& x
而在生活上,胡先生对自己的回国给出了更加“有意思”的解释。他戏谑地说:我在国外真的没法找对象。尽管这个理由听起来相当个人化,他身边的留学生朋友,无论男女,也都鲜有人加入当地人的生活,或者与当地人恋爱结婚。“本来(自己)就是对恋爱婚姻有点要求的,出去了发现,交际圈子和可选范围实在太小,还不如回国呢。”
# w7 [. a/ H! ]* }& y; w0 Y) ^: l& D- V/ o f4 i8 w2 l
“在国内再怎么都能找到人聊天,随便喝个茶,即使聊新闻都能说一下午,在国外,别管跟老外还是跟中国留学生,都不可能。不太交流的。大家都忙。”胡先生发出了和张先生一样的感慨。 0 ?1 p: M1 W# @# [7 f& k. W; v! ]7 O
2 A D+ }" u) Q1 j$ A
赵小姐的那位上海籍的同学,工作一年半后,因为薪水上升幅度小,与身边接触到的本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无法接轨;加上生活圈子窄,“幸福指数”直线下降。在家人鼓励下,她离港回到上海,重新开始寻找工作。
# o7 f/ I( C' v% |/ @5 L0 e4 Q
& W0 n, q+ w8 {* V. k/ `“在海外,读书本来就是苦差事,何况还不一定是用自己的母语,接触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有的读完了书要挣钱养活自己,一样辛苦。最主要的是孤独,都是受不了在他乡精神空虚的感觉。”赵小姐说。 * c3 j- x, S& l( d
5 g- Q2 x! d% [, g1 s0 ^而胡先生认为,其实孤独感到最后还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比如人家国家的人凑在一起笑,你都不知道笑点是什么。何谈融入呢。” 0 U! I0 U6 i9 m+ n) F( F9 K
4 j. @3 d2 {0 P6 h6 r. @, Q逃来逃去之间 为幸福才颠簸
( Y* U2 B% X$ e$ T) L! @" Q, j) x) K+ z: l0 ~
逃回来的,未来会怎样?其实也有人想着再度“逃回去”,而有人也在不断适应着在国内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不断调试自己的身心。
6 ^' G. |. x/ R# n
" P$ u; ^1 D. l如今,赵小姐在准备托福考试,打算到美国深造,并打算有机会就留在国外就业,继续“海归”生活。她自认属于“想清楚”那一派,决定先预估风险,客服困难,继续去看她所期待的“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 8 Q G% a# i& H4 P3 ]
0 `. @1 R: M, U; r8 O2 n- o
“出去之前,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只是单纯的读个书,拿上学位就立刻卷铺盖回国,会学习就够了。如果想留下,想生活在那里,那(需要)评估的问题就多了。”多年搜集留学信息的经历让赵小姐成了半个留学专家。她对“逃出欧美韩”的现象做了评论。 7 K3 q6 \% `! d0 m# x# Y
9 Y( b4 M, [1 Y x# s0 u她说。其实出国就业考验的是各个方面的能力,真不是你会读书、或者家庭物质财富条件比较优越,就能“搞定一切”。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想清楚了,是否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容生活在那里,想为此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如何尽力融入当地的文化。 + f5 p! r! x$ n0 v! l( w1 A
0 Z, m. x: n+ |5 e2 k7 C( R从韩国归国以后,崔先生发现,在国内找工作也面临很多问题。“国内的就业(形势)非常紧张,导致就业压力很大。国内的人情关系也很严重,很多比较好的单位都是靠家人关系或者同学朋友介绍才有机会进去,在二三线城市最为严重。” ! |; T* Q1 L( P7 ^5 ^# ]; @8 M
; y5 T- x/ L* q: r" d) @2 d
崔先生说,自己用了用很长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心态。“没办法,如果单纯为了找份工作或是为了钱,我何必回来?回来所追求的,只不过是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而已。”他说,与家人的距离是否近,社会对自己是否认可,都是他所看重的,所以才坚持归国。 4 B% F, K9 [4 }9 ]2 }) M- l
: J. d4 n2 G) ]& Y2 _) z! b
“逃’回来的这些人,绝对不只是是为了糊口。他们必然是对生活有着更好的追求。只能说现在在国外的生活是无法满足这一点的,无论是从你要寻找的工作,还是交际圈子,都没法让你过有质量的生活。”胡先生说。 % A6 |- O0 n+ h6 ^+ |) H
6 Z0 ~( \2 {. c; D% k
他认为,新一代的、中产家庭出身的“海归”年轻人,一定会把生活质量放在首位。“海归”回国的理由看似感性散乱,却代表着他们对长期稳定生活的渴望向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