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茂公 于 2011-2-13 10:16 编辑
胃下垂是中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女性多于男性。胃周围韧带松弛或胃壁张力降低,都容易造成胃下垂。中医认为,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轻度胃下垂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胃下垂较严重者多形体消瘦、腹胀、恶心、嗳气、上腹部无规律性疼痛,饮食后症状加重,平卧时舒服,腹中常有漉漉作响的水声。部分病人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等。笔者从肝论治,多获佳效,归为五法,简述如下: 第一法:疏肝和胃 该法多用于木郁土壅,纳腐不力,胃下垂伴食后为甚,胃脘胀满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不畅,诸症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第二法:化痰解郁 该法多用于脾胃气虚,水湿不运,聚而为痰 ;或湿邪久羁,更伤脾胃。症见胃下垂,伴脘闷胁胀,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呕恶嗳气,或喉中有物梗塞,大便稀溏或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用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加减。 第三法:清肝解郁 该法多用于气郁化火、热结胃腑,或久病耗阴,或过用辛燥,胃失润降。症见胃下垂,伴脘胀胁痛,胃脘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日时,嗳苦泛酸,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少津,脉弦细或细数。治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 第四法:利胆消食 该法多用于因饮食不节或失宜,多纳腐熟之功失常者。“胆木赖胃土之降”,胃失和降则胆失疏泄,气机斡旋受阻,不能升清降浊,清浊相干。症见胃下垂伴脘闷胀痛,不思饮食,稍进食则饱胀不适,嗳气频作,或嗳腐吐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细。治用保和丸、半夏泻心汤加减。 第五法:调肝化瘀 该法多用于慢性病伴胃下垂,或胃下垂病程长者。此时胃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郁而产生气滞,久病入血而为血瘀,致清浊相干,通降失和,清阳下陷,升举无能,常伴见脘胀连胁,上腹痛有定处,拒按欲呕,面色苍黄,身体消瘦,体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涩。治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针灸疗法 (1)取穴 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胃上、提胃。 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2)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双针同时刺入,进针直至得气,天枢穴用4寸毫针,针尖呈15度角向脐下之气海穴方向斜刺,捻转进针。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促进经气流动,直至针下得气,然后再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时,患者俯卧,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确诊患有胃下垂后,也可采用下列食疗方调理: 一、猪肚黄芪汤 [材料] 猪肚1只,黄芪200克,陈皮30克。 [做法] 将猪肚去脂膜,洗净,黄芪、陈皮用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麻线扎紧,加水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适量调味品,趁热食肚饮汤,分4次2天食完。5只猪肚为一疗程。 [功效] 黄芪为补气要药,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尤其善于益气升阳,治疗各种脏器下垂;陈皮理气健脾,和中消滞;《随息居饮食谱》说猪肚能“补胃,益气”。猪肚黄芪汤可补中气,健脾胃,行气滞,止疼痛,对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胃下垂,颇有效验。 二、猪脾枣米粥 [ 猪脾2具,大枣10枚,粳米100克。 [做法] 将猪脾洗净切片,锅中微炒,加入大枣、粳米添水煮粥,可酌加白糖调味,空腹服食,每日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 猪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大枣和胃养脾,益气安中:粳米补胃气,充胃津。共煮为粥对胃下垂引起的形体消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确有康复保健之效。 三、莲子山药粥 [材料] 猪肚1只,莲子、山药各50克,糯米100克。 [做法] 将猪肚去除脂膜,洗净切碎,莲子、山药捣碎,和糯米同放锅内,加水文火煮粥,早晚2次食完,隔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功效] 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山药、莲子、糯米补中益气而养胃阴。脾胃得补,则中气健旺,下垂的脏器即可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