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合 发表于 2012-7-11 12:22

蹦床上的孩子 体制下的催生冠军之路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0.jpg
2008年,何雯娜夺得中国首枚奥运蹦床金牌。数年间,这个“冷门”项目成为中国金牌榜上新的增长点。举国体制下,一批批学龄儿童被送上了这条为催生冠军而设的蹦床之路。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jpg2008年北京奥运会,福建籍选手何雯娜获得中国首枚蹦床奥运金牌。这时,“蹦床”作为体育项目,才刚刚进入大多数中国人的视野。接下来的这一年,福建省蹦床基地成立,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蹦床队训练基地”。蹦床,在成为中国“夺金项目”之际,也成为福建省的“重抓”项目。图为福州市体校蹦床馆,一名教练在指导学生。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2.jpg 政策鼓励下,福州市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另外一方面,也积极储备“苗子”。通常,蹦床教练们只愿意招收自己看中的学生。长相好、身材匀称是学龄儿童入选的最重要标准。一名教练说:“如果家庭贫困就好上加好。这样的孩子更能吃苦也坚持得更久。”目前,福州体校共有30余名蹦床学员,年龄在5岁至16岁之间,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图为在蹦床上进行基础练习的孩子。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3.jpg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体育管理部门提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指导思想,这种训练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花费上十年时间,将蹦床上的几套动作练得娴熟。图为一名小女孩在进行空上定型练习。为了让自己在蹦床上手臂更有力量,她每天都需要重复这个训练。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4.jpg
对孩子们最严厉的是教练,与孩子们最亲密的也是教练。这些年轻的教练有着与学生们一样的过去,他们每天都要手把手地调整孩子们不规范的动作。图为一名女教练在帮一名男孩压背。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5.jpg

每天,体校的孩子们都要突破一次次的极限。图为蹦床馆,教练在一名男孩压韧带。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6.jpg
图为蹦床馆,一名在训练中哭泣的女孩。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7.jpg每天,蹦床馆内充斥着哭声和训练的叫喊声,也有中途休息的欢笑声。图为两名孩子在蹦床上玩耍。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8.jpg
体校给孩子们提供每天25元的伙食费,早上有牛奶,晚上有酸奶。然而,变化不大的菜色很少让人有惊喜。而一些刚刚进入发育期的女孩,已经开始有了减肥的意识,吃得尤其少。图为一名孩子在食堂打饭。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9.jpg蹦床队每天的行程是上午文化课,下午训练。为了应付下午的大运动量训练,学校硬性规定了学员的午休时间。然而爱玩的天性总是驱使孩子们“钻空子”。图为男生宿舍,一名男孩在午休,其它男孩在地上玩纸牌。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0.jpg
图为一名男孩模仿健美运动员的动作。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1.jpg
福州蹦床队有近40名学员,男生不到三分之一,于是男生便显得特别珍贵。俞均宣、俞均弦是一对8岁双胞胎兄弟。2011年,他们一起被福州体校蹦床队从福清抽选上来。在阴盛阳衰的蹦床队,他们被视为“宝贝”。图为双胞胎兄弟在宿舍与父母通电话。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2.jpg
图中的小女孩,5岁,她的爷爷曾是1997年中国引进蹦床运动后的第一批教练员。女孩在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便被爷爷抱上蹦床玩耍,开始了蹦床“运动生涯”。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3.jpg

池梦婷,有着美丽的脸庞,是教练的重点培养对象。在11岁这年,池梦婷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的重量令她逐渐无法支撑起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而这也成为所有同龄女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坚持自己的运动生涯,她们不得不比男孩付出更多的努力。图为池梦婷在训练过程中被教练责备,一脸黯然。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4.jpg
在大运动量训练下,孩子们的手满是老茧,脚底也因长期赤脚在弹网上磨损而满是皱褶。一名教练说:“成为职业运动员后,还会落下一身的后遗症。”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5.jpg
图为一名教练给孩子擦药。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6.jpg
训练不能放松,因为出头的机会并不多——只有一年一次的省内蹦床锦标赛和四年一届的省运会。能参加到省赛,已是非常幸运。图为几名孩子在进行基础训练。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7.jpg 每天晚饭后,孩子们都会利用仅剩的15分钟到小卖部看电视,买零食。这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轻松时刻。图为几名孩子在教室走廊中玩耍。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8.jpg
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举国体制的“后备人才”,他们似乎都想做“职业运动员”,但有些则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蹦床。图为几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内等待一天中最后的安排——晚自习。由于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训练上,体校的孩子在文化上要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孩子。 http://info.51.ca/uploads/Image/2012/07/6_1P202T38_19.jpg
日复一日,体校孩子们将童年时光献给了蹦床。他们唯一的进阶路是——选入体工队,然后是国家队。然而,只有最拔尖的孩子会走到最后。大多数孩子,或早或晚将面临淘汰,然后中断体育生涯。(部分信息来源于《Lens视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蹦床上的孩子 体制下的催生冠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