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es 发表于 2017-9-6 02:21

一勺油毁了全家健康!专家推荐7招烹饪“减油”

统计显示,慢性病死亡在我国总死亡人数中的占比超过80%,且慢性病患者呈年轻化的趋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如高盐、高油、不当膳食和缺少锻炼等,是当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2016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http://p1.ifengimg.com/cmpp/2017/09/06/07/aa486a6b-390a-4b12-b921-02cf7ec9b438_size32_w400_h192.jpg油(供图/视觉中国)“三减三健”——减油篇
对中国人来说,食用油在厨房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几乎每次烹调都离不开它。研究发现,人体必需的八大营养素中,脂肪酸总量的70%来自食用油。
但很多中国家庭是“吃油大户”,油摄入太多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所以,选对油、用对油对健康至关重要。
究竟怎么吃油最健康?《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特邀营养专家,教你明明白白吃对油。
受访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夏萌
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卢大平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
油脂摄入量小测试
以下这些行为你常做吗?
喜欢吃连肥带瘦的肉菜;
每周吃各种油炸、干煸、干锅、干烧、红烧类菜肴的频次高于3次;
每周吃肉馅类食品的频次高于3次;
每周吃加油主食的频次高于3次;
烹调时习惯于放比较多的油,菜盘子上总是汪着油;
喜欢吃肉肠、香肠、烤肠、烤羊肉串之类东西;
喜欢用奶酪、黄油和稀奶油制作各种点心、浓汤和美食;
喜欢油炸方便面、速冻饺子之类速食品;
很喜欢吃沙拉酱拌的蔬菜,以及加沙拉酱的饭卷和三明治;
喜欢喝浓白色的汤,觉得特别滋补,每餐喝两碗;
喜欢用有大量浮油的骨头汤、肉汤或者涮锅汤来煮蔬菜;
喜欢吃花生酱、巧克力酱、甜巧克力、白巧克力之类的食物;
每周吃饼干、曲奇、薯片、锅巴、派之类高脂肪零食的频次高于3次;
特别喜欢吃各种点心面包、奶油面包、起酥面包、比萨饼等;
喜欢吃坚果,一吃就停不下来;
打豆浆时经常放很多核桃花生等,然后当水喝;
很喜欢喝加糖加奶的咖啡饮品,一杯又一杯;
喜欢冰淇淋、慕斯、咖啡奶冻、水果奶冻之类的含脂肪甜点。
如果常有以上习惯,你的油脂摄入量八成超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想要控制油脂的摄入,就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专家推荐7个做菜少油的绝招,学会了事半功倍。
做菜少油的7个绝招
搭配有讲究
少油不是只追求一餐中一个菜少油,而是整桌菜都应该控油。
要注意食材上鱼肉类与青菜类搭配,烹饪上红烧煎炸等油大的方式和蒸煮等油少的方式搭配。
素菜用好佐料
建议在烹调素菜时少用油,可借用鸡汤、蚝油等比较浓郁、鲜美的佐料调味,如腐乳炒空心菜、蚝油扒生菜等。
吸油菜先蒸或干炒
茄子等非常吸油的菜,为了避免“吃”油过多,可以在做烧茄子前先蒸一下;或在炒茄子时,先不放油,用小火干炒一下,等茄子中的水分被炒掉,茄肉变软后,再用油烧制。
肉类先腌会儿再炒
可以通过提前腌制食材达到提香、入味的效果,这样炒菜时即使放很少油也会很香。
蒸炖肉类时,放点香菇、蘑菇增鲜,烤鱼前放点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等,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一样扑鼻香。
用焯水代替过油
可以把过油改成焯水,用沸水的温度把肉快速烫熟,然后再加入青菜炒一下即可。
因为肉类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热迅速,口感就很好。而且,焯水后食材表面有一层水,隔绝了油的渗入,菜也会清爽很多。
五花肉先煸炒
对于五花肉、肥牛等油脂含量较高的肉类,可以把肉下锅后,先煸炒两三分钟,使肉里的油充分析出,再加入其他食材进行翻炒。
这种做法与传统的炼猪油类似,这样既省油,菜又不油腻。
装盘前先控油
炒好的菜先不要急于出锅装盘,把锅斜放两三分钟,让菜里的油流出来再装盘。
青椒、豆角、荸荠、莴笋之类的蔬菜吸油较少,用这种方法能有效避免食物浸泡在油中,在不知不觉摄入很多油脂。
健康吃油,避开7大误区
每顿饭都离不开的“油”,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下面的误区你错了几个?
误区1
吃油多样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
油脂虽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构成可能属于同一类。
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和葵花籽油类似;花生油和米糠油类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榄油类似;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类似等。
不同油脂的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换,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换,茶籽油和亚麻籽油替换等,才是正确的选择。
误区2
煎炸过的油可以用来炒菜
很多人会用炸过食物的油来炒菜。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因为油经过高温加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油脂氧化产物。
如果真的想二次利用,就要避免再次高温加热到冒油烟。“回锅油”可以用来煮汤、做花卷。
误区3
无论怎样烹调,都用同一种油
不同油的耐热性不一样,过高温度的烹调会加速致癌物产生,带来健康风险。
正确做法:
煎炸应该用最耐热的棕榈油、椰子油、黄油、牛油、猪油等。
炒菜应该用耐热性较好的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精炼橄榄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
做汤、凉拌应该用耐热性差的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核桃油、未精炼的初榨橄榄油等。
误区4
患病人群和家人吃一样的油
心脏病人群,应该优先选择以下油:茶籽油、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等。
血脂高人群,应该少用花生油、玉米油煎炸做菜,建议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误区5
无论吃肉多少,用油量不变
常吃猪牛羊肉的人,已经从膳食中得到了大量的动物脂肪,尽量就别再吃动物油了。可以适当吃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
肉吃少的人,偶尔可以用动物油烹调。
吃素食的人,可以选择茶籽油、橄榄油、花生油、米糠油,加上少量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亚麻籽油。
误区6
动物油和植物油混合吃更好
网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动物油和植物油搭配着吃更健康,其最佳比例是1∶2。这种说法其实是对膳食中合理脂肪酸比例的误解。

从脂肪酸平衡的角度看,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应维持在1∶1∶1的适宜比例。
但这个比例说的是整个膳食结构,既包括烹调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为饱和脂肪酸)。
除平日极少吃肉蛋奶的人之外,吃动物油弊大于利。
误区7
标有“不含胆固醇”的才是好油
对于有些人来说,“胆固醇”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很多厂家看准了这个商机,在植物油标签上打出了“不含胆固醇”的宣传词。
事实上,胆固醇只在动物性食品中存在,植物油中不含胆固醇。“不含胆固醇”只是一个噱头,并不能作为选择食用油的标准。自动播放



统计显示,慢性病死亡在我国总死亡人数中的占比超过80%,且慢性病患者呈年轻化的趋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如高盐、高油、不当膳食和缺少锻炼等,是当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2016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油类“健康排行榜”
橄榄油、茶籽油
类型:高油酸型推荐等级:★★★★★
优点
橄榄油含8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其中70%以上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即油酸。食用富含油酸的油,有利于降血脂、抗血凝、阻止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橄榄油还含抗氧化物(橄榄多酚、角鲨烯和β-谷固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
茶籽油也属于高油酸型植物油,国产茶籽油性价比更高。
缺点
相对大豆油来说,橄榄油和茶籽油的维生素E含量不高。
高级初榨橄榄油(淡绿色且散发橄榄清香)最好用于凉拌或做汤,而一般橄榄油用来炒菜、炖菜均可。
国产茶籽油炒菜、凉拌都行,购买时优先选择压榨产品,质量更好。
花生油、芝麻油、低芥酸菜籽油
类型:均衡型推荐等级:★★★★
优点
花生油所含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大概是3∶4∶3,各类脂肪酸所占比重比较平衡,属于均衡型植物油。
压榨生产的花生油香气浓郁,富含维生素E、胡萝卜素营养成分。
芝麻油也有沁人心脾的香气,富含维生素E、芝麻素、芝麻酚、植物固醇,有益于预防心血管病。
缺点
这类油所含的油酸没有橄榄油和茶籽油高。
这类植物油耐热性不错,适合炒菜。
购买花生油时,最好挑选大品牌的产品。因为花生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且这种毒素容易溶于油脂,劣质花生油存在风险。
通过传统压榨法生产的芝麻油,在香气和营养价值上更好,适合凉拌、蘸料或做汤。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
类型:高亚油酸型推荐等级:★★★
优点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等亚油酸含量丰富,属于高亚油酸型植物油。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均富含维生素E。大豆油含卵磷脂、玉米油含抗氧化物阿魏酸酯、葵花籽油含植物固醇和磷脂,各有保健功效。
相比之下,压榨型葵花籽油更值得推荐,其所含抗氧化成分更多。
缺点
亚油酸和亚麻酸都不耐热,所以这类油脂在煎炸或反复受热后,容易氧化聚合,对健康有害。
这类植物油怕热,适合炖煮、日常炒菜,不适合油炸。要控制温度,别让油锅冒烟,应热锅凉油。

猪油、黄油、牛油、椰子油、棕榈油
类型:饱和型推荐等级:★
优点
猪油中含饱和脂肪酸43.2%、油酸44.2%、亚油酸8.9%,由于饱和脂肪酸占比很高,因此称为饱和型食用油。黄油、牛油等动物油、棕榈油、椰子油等也类似。
这类油脂的耐热性较好,长时间受热后氧化聚合较少。因此,这类油脂常被用来加工面点、煎炸食品。
缺点
大多动物油脂含较多胆固醇,以猪油为例,平均每百克含胆固醇93毫克,不适合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不建议多数人经常食用这类油脂,因为日常吃的肉类和奶类已经让人获得足够的饱和脂肪酸。
喜欢吃各种酥脆食品的人注意了,美味的口感背后隐藏着大量的饱和油脂,最好少吃。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勺油毁了全家健康!专家推荐7招烹饪“减油”